「歷經六十多天暗無天日的生活,今天終於重現光明了」。這是許多報紙頭版報導的顯著標題; 當晚,便在許多電視台看到相關的新聞。原來,這些發生在南美洲智利的工安事件,不只震撼著全台灣的人心,更震撼著全世界的所有同胞。
一開始,我並不很清楚,這項新聞究竟為何,後來特地翻閱八月初的報紙,才在國際版的一個角落發現; 如今一躍為新聞頭版及許多內頁的篇幅,我才知道,這肯定是一項非同小可又受全球矚目的國際大事。
不過,從各種不同角度來看這則新聞,我還是對以下這則訊息最有感觸:「我想要最後一位出去」,匆匆看了一下標題,還頗猶疑標題有沒有打錯?在那樣的生活中,為什麼還想要最後一位出去呢?仔細看了內文,才發現,原來他們已宛如一個生命共同體,每一位受困災民都覺得自己還有能力存下去,大家也彼此激勵、打氣,所以,自行在受困名單中編列救援的順序。第一位是體力最好,對於礦坑生活最有經驗的人; 接著,便是體弱、生病的,最後才是領班。看完之後,一股莫名的感動油然而生,也讓我顛覆了對於智利國家的看法。
我便和孩子一同討論這件新聞,有個孩子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認為,既然超過黃金七十二小時,應該只剩渺茫的生存機會; 有的認為,在那麼深的地方,怎麼會有糧食和水?有的半開玩笑地表示,在那麼暗、空氣差的地方,又沒有電腦可以玩,多無聊呀!
確實,這些同時也是我的疑問,畢竟對於我們來說,「礦工生活」和「地底生活」是二個很遙遠的名詞,但也因為如此地「神秘」,更讓我們有討論的空間。我問孩子,如果今天是你們被困在那個環境中,你會不會爭先恐後地搶著要第一個出去?還是你會發揮人性中的善意,讓體力不支的人先出去?還是你有更好的解決之道?小朋友討論一陣子,議論紛紛,不外乎是童稚的想法,有的說用猜拳、照身高,有的說看誰表現比較好,還有人把這次的救難機器「神州第一吊」當作是夾娃娃機一般,看「吊」到誰誰就上去…。
遇到「好康」的,凡事搶第一乃是人之常情,因為許多廣告常教我們:「晚來就沒有了」,所以「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大家「手腳要快」,這樣的後果,便會造成許多的你爭我奪,大家只顧著自己,沒有顧慮到其他人的感受,或者說,因為自私,便讓我們目中無人,毫無形象。
這三十多位的礦工,很幸運地都在安全的環境裡生存下來,我們亦期盼這樣的事件,可以啟發我們對於人性的態度,讓忙碌、急躁的功利社會中,注入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