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日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全版報導:「邊緣發聲,泥娃娃巴奈,台東耕耘音樂田」,看完之後,令人動容。筆者十年前在花蓮唸書,接著又在台東服兵役、進修,對於「邊緣發聲」的音樂,不敢說瞭若指掌,但每聽到他們用自己族群、語言的聲音,唱出對自己家鄉的情感與文化時,總特別令人陶醉。

    對於能透過大眾傳播管道而熟知的流行音樂,好像失去一種「味道」,就像胡德夫所說的:「民間鄉土音樂有一種『情感』的味道」,而不是情溢乎辭、無病呻吟。台東大學後方即是鐵道藝術村,每到周未假日,常有相關單位安排在地的音樂、舞蹈、劇團等演出,特別的是,這些團體幾乎不曾在螢光幕出現,也鮮少在主流音樂管道販售,這除了突顯弱勢、偏遠的社群,往往因為資源不足,而無法曝光外,更突顯了「在地小眾」無法與「台灣大眾」抗衡,長期以來的結果,便如馬太效應一樣,強者恒強,弱者恒弱,。

    今年嚴詠能音樂人獲金曲獎,其實就是非主流、鄉土歌曲的再現,也因為台灣社會近年開始重視鄉土的文化,才能讓這些默默耕耘的人有出頭天的機會。也許應該說,敢憑著自身的「邊緣」而「發聲」的人因為不多,所以只是滿足自己的「表演慾望」,或者只是一種「心酸」。如中國近來爆紅的韓寒,如果對於政府的打壓噤若寒蟬,他能成為中國百姓信任的對象嗎? 又如嘉義洪雅書房房主余國信,因有感於政府力量趕不及民間力量,所以一手包辦了台灣書籍、非主流音樂、民間社運、鄉土文化、鐵道旅行、平民小吃…。

    確實,近來強調的「本、土」,筆者認為這些在邊緣打拚的人,他們才是最「務本」,也是最「土氣」的,這才是台灣人的精神,政府單位應幫助他們發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