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本溫泉的美麗與哀愁
夜幕低垂,濃厚的雲隨風飄向海的一方,一團一團黑壓壓地覆蓋在大海上,映照出一抹黑影; 海面隨風漾動,閃現黑金,一波一波。不久,天空浮現了星子點點,如果沒認錯的話,應該是獵戶座吧!晴朗無風的夜裡,吹來涼風襲襲,沁入心脾,通體舒暢。坐在知本溪的堤防上,眼前是高山一座,山底下幾戶人家,點著幾盞小燈,是典型的農村聚落; 房舍依著溪谷,比鄰而築,聚落於焉成; 溪水潺潺地流著,帶著硫磺味流入大海; 屋舍前幾位禱衣婦女,左手持著衣板,右手拿著刷子,奮力搓搓洗洗; 還有兩位駭童沒有穿衣服,跳入知本溪,嬉嬉哈哈地玩著,但童聲傳不到對岸的這裡。我的身後是知本溫泉區,更後面是一座大山; 不清楚山名,但有八成的可能性是知本最有名的樂山。溫泉街上有賣溫泉蛋的、有烤香腸的、鹽酥雞、燒烤、釋迦等好幾樣,也有騎車叫賣泡湯券和溫泉套房的,還有幾位老伯伯推著車賣釋迦冰—這裡就是溫泉的故鄉--知本,屬台東市。
知本,毫無經過潤飾的地名,沒有美豔神化的名字,也沒有磅礡宏偉的氣勢; 知本,是個小型的社區,如同台東富岡、台北七張犁、恒春墾丁、鳳山五甲,在行政區的劃分裡,既不是市,也不是鄉鎮區,而只是單純前人流傳下來的習慣唸法,就是因為曾經有過漢人及原住民集居,產生聚落,才慢慢自給自足成一個地盤。
我喜歡一個人旅行,就如同作家鍾文音女士所說的:「旅行的同好很難找,因為每個人對旅行的態度不同。」我更喜歡在旅行的同時,想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偶爾也會和自己的家鄉比較,想想這裡的風俗民情與生態環境。我那一晚自己走在知本溪的堤防上,踩著那些社區舖設的健康步道,兩旁是高到大腿的野草,有紅蘆草,有芒草、矮仙丹、膨其菊,各式各樣,但在漆黑的一片裡,完全感受不到「萬紫千紅」,偶爾還被那些野草搔著癢癢地。靜下心來聽,大概可聽到一些蛙類和蟲鳴聲,也不定時可聽到石龍子穿梭在草叢中的聲音,沙沙作響; 堤防外是不需要靜下心也絕對聽得出來,不外乎遊客談笑聲、攤販喧嚷聲、汽車呼嘯聲、機車喇叭聲; 溫泉街上遊客絡繹不絕,晚上十點了,商家依舊燈火通明。隔著堤防,景緻截然不同。
漫步在我身後大概五公尺遠的,是一對情侶,男的約180公分,魁梧的體格,是個外國人,女生約160公分,長髮披肩,中等身材,頭頂大蓋只到男友的脖子不到,依偎在一旁,小鳥依人; 大概是外國友人來台灣找朋友吧!從他們流暢的英語交談當中,隱約可以猜出外國友人第一次到知本,對台東讚賞有加,更對台灣的風景嘆為觀止,那位女孩子不時誇耀台東花蓮是台灣僅存尚未飽受污染的後山; 她還說,如果天氣好的話,站在知本溪口,可以遙望綠島燈塔,白天還有可能看到蘭嶼…。她像一個導遊一樣,不停介紹景點,推銷台東; 他則像極了名副其實的觀光客,穿著汗衫、海灘褲,在每一個涼亭,建築物前拍照留念。
每次看到外國朋友來到台灣拍照,為台灣留下美麗的身影時,心裡總會盪起一股愉悅之感,知道外國朋友一定是因為這個風景吸引他,或是在某個意義上,是有著代表性的,他才會有這樣子的動作; 儘管它不是壯麗或巍然聳立的美景,然而在國外大山大水的景緻裡,台灣總是多了一點秀麗與細緻。我常在想,是什樣的原因,讓台灣的知名度不但能夠躍上國際舞台,更能吸引外國朋友終年造訪,比方說,花蓮的太魯閣、宜蘭冬山河、合歡山、奧萬大…等,難道這些澎湃與壯麗峽谷地形、山川、瀑布、河流、楓林、雪景外國都沒有嗎?還是因為在同樣的地質面貌上,台灣在風景及旅遊的規劃上,加進了特有的元素,讓這些額外的元素,產生附加價值,打造了「最適旅遊」的地方?
我還記得,在半年前台灣南投打造了一個「long stay」的度假勝地,吸引了一對日本中村夫婦前來定居; 但他們卻抱怨狗大便太多,環境不佳,和好山好水好風情的南投有點格格不入,悻悻然地畏縮回日本; 從那時候開始,我們政府祭出了「遛狗繫狗鏈,隨手清狗便」的政策,規定只要是愛狗人士帶狗出去散步時,務必要隨身攜帶清狗便的器具,以防黃金遍地; 最近政府由於有感於成效不張,也派出了取締大隊,便值得注目的是,這次派出的取締大隊是由「社區居民」所組成。那一晚,我靜靜地斜躺在知本堤防的涼亭上,突然覺得好感慨:一來是為什麼政府沒有加派多餘的人力,來取締狗大便的問題?二來是為什麼台灣人的道德指數,會低落到政府必須時時提醒、處處叮嚀的地步呢?我一邊看著涼亭旁矗立著「風景區內,禁止隨意大小便」的立牌,除了感慨之外,還有一點點的痛絕。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公認遊憩型的生態保育區,隸屬於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 雖然不像墾丁、雪霸、玉山等隸屬於內政部營建署的一級單位,然而就某一個環境評估來說,知本仍是一重要的保育林區,肩負著生態保育的重責大任。既然是重要的林區,每一位造訪的遊客應該理所當地收歛起那貪婪、罪惡、污衊的心,而且毫無理由地去珍惜台灣僅有的資源。每次提到「珍惜台灣」這樣子軟性的字眼時,心中總是會油然興起一種自我價值感,因為我們每一個台灣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創造了台灣奇蹟,也成就了為數豐富但卻稀珍的資源; 又當我在向朋友「宣教」環境與生態的重要性時,最常聽到的不是「不差我一個人呀!」,就是「只丟這一個小小的垃圾應該不影響吧!」。何其痛心呀!
台東縣府曾經發行一本書,內容是記載知本溫泉在四五十年代的老照片和當地的生活狀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知本溪原本有好幾處湧出的天然溫泉,隨著知本溪攪和在一起; 有些當地居民工作累了,就拖下鞋子在溪邊泡腳、聊天,覺得發了燙,就到溫泉和溪水的交會處泡溫水,接著再去找個溪水來泡; 三個一循環再三個一循環,每個人臉上的倦容都不見了。有的小孩子覺得泡腳無趣,索性脫下衣褲,跳進溪裡游泳,不小心碰到剛噴出的溫水,也大叫一聲,身體揉揉之後,再繼續玩; 有的孩子拿出家裡預藏的雞蛋,取幾顆放在小鍋子裡,就帶到溫泉水那泡,泡個幾下子就在溪邊品嚐了起來,蛋殼隨手丟在溪裡,讓魚蝦去吃; 完全就是「人與自然」共處的最佳寫照。
不過,五十年過去了,台灣社會漸漸發達起來,被稱之為「台灣後花園」的台東,也慢慢地發展起來; 但若相較於西部的重大改革與便捷的交通系統,東部仍算是開發較緩慢的。但從五十到八九○年代,知本地區因為溫泉之挖掘而聲名大躁,許多居民及業者為了家用及生意用,擅自接了地下水管,接到家裡去,因此,在短短的幾年間,就幾乎不見溫泉露頭了; 還不只這樣而已,再加上溪流從上游挾帶著大量的泥沙,漸漸地在中下游淤積,覆蓋住了溫泉露頭,使地下湧泉遲遲無法噴出,久而久之,這樣的景觀就失而不復見了。現在的知本溫泉,有一部分的溫泉別館,已不是「純溫泉」了,而是加入了自來水、或是滲進一些硫磺粉,讓味道和原始的硫磺泉沒有兩樣; 但是,整條知本溪,已經空無一人,只有零星的散客在溪邊撿石頭、玩水、烤肉; 有些地方還堆起了最慘不忍睹的垃圾。
或許有人會說,醉翁之意不在酒,泡溫泉也不是真的去泡多麼純的溫泉。三五成群相約到知本就是為了享受大夥群聚的感覺,就當做泡熱水聊天又何妨?坦白說,溫泉的純度高與否,對某些人來說,倒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或許老年人在乎的是溫泉水對身體血液循環的益處與療效,但年輕人在乎的絕對不是療效,而是溫泉設施是否足夠讓他們耗上一個晚上。台灣社會整體的發展,就是追逐整個年輕人的口味,不斷追逐、追逐; 一旦趕不上流行,就開始加快腳步,拼命地要搭上最時髦的風潮。有人問,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是否可以取得平衡?這個答案真的很難回答,但是問問那些走過五六○年代的溫泉居民,會提供給你很好的思考方向。
我的想法是,我不認為那些接溫泉水的業者破壞了最原始的水文生態系,也不認為知本的溫泉旅館處處林立是建設破壞環境的例證; 如果今天站在一個風景區來看生態保育與環境發展,其實不難發現,這兩種是互相矛盾,且難以並存的。前者講究的是環境保育、平衡、規劃、生態工法,有一部分是「禁止」做某些事; 後者講究的是觀光品質、人潮、精益求精,亦即是積極地去爭取更佳的觀光建設,達到最大的觀光產值。一面是消極的防堵,一面是積極的拓展,兩者背道而馳,要達到平衡似乎得費一番功夫。但是,一個成功的風景點,一定要兩者兼顧,才能達到永續經營。所以,如果我們站在知本最高的樂山來看知本溫泉區,除了看著那如雨後春筍般建設的溫泉大廈外,再看著那知本溪一路背負著歷史的包袱,緩緩流向太平洋,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我一個人信步在知本堤防上,想的不是溫泉區的浪漫,也不是洗滌溫泉時的鬆弛,我想到更多知本美麗的夜色與時空變遷下的哀愁。今晚的知本,確實有著美麗與哀愁; 美麗的是—那水聲淙淙、蛙聲鼓鼓、星兒點點、月兒彎彎; 哀愁的是—那些最深刻的環境問題與問題背後的情懷。
您說,知本不是祇有如癡如醉的美,它承載著更繁複的人文素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