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的遠見雜誌,提到了新一波的競爭力,內容公布了國內首度創意城市調查的數據,其中「創意」是一項具有關鍵性的優勢。建築、政策、法條是硬體建設的一部分,唯有揉合創造思考的軟性實力才能為競爭力加分。
每個縣市都有其所代表的創意城市,創造力不是單一的腦力激盪,它更代表政府效率、基礎建設、科技指標進一步的將其軟化。從一個活動的規劃、評估、執行與檢討,都可以加入創意點子,呈現出最具特色的一面,舉凡假面藝術節、半島風鈴季、城市光廊、路跑健走登山等,就是融入藝術的創意象徵,也增加了城市的美感與生活品質。
在”藍海策略”一書中曾提到,以前企業打的是規模戰,拚的是速度,是一種贏著圈內的互相廝殺,這即是典型的紅海策略; 但走到了現代,面臨的是微利時代,企業及任何產業公司就必須轉到藍海策略,要有更多的創意,產生差異性及附加價值,從消費者的立場去想消費者的需求。
之前李安的電影登上世界寶座,讓我想起南韓,要不是當初前總統金泳三和金大中兩任總統公開宣示影視產業的重要性,在任內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投入大量經費重建電影產業環境,南韓電影哪有今天的榮景。一個重視的文化創意的國家,一定會重視每一項藝術,而藝術是滋養人心,也是在競爭力中創意活動的一個評比。
記得黃武雄教授在一場創造力的演講當中曾經提及:其實每個人天生都具備創造互動、維生的能力,而創造更是人存在的原始趣向; 其實我們在教導孩子發展抽象能力、想像力,主要就是從中培養創造力,讓他們從日常體悟中經驗世界。但由於現在的教育已被”套裝知識”取代,小朋友被要求躲在一致性的背後,所以慢慢失去了創造發明的機會。
創意不是只有在國家與城市中才看得出成效,有時候一個轉念,在與孩子、學生的相處中,都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
- Jun 23 Fri 2006 16:34
創意與競爭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