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殺-從輔導開始
據教育部軍訓處的一個統計數字:「台灣平均3.6天有一名學生自殺死亡; 佔了學生死因第三名。」
這樣子的數字真令人害怕,原本應該是最單純、最無憂無慮的學生,竟然變成師長該擔心的問題。從學業、經濟、感情三個面向來看,這些都是促使孩子自殺的原因,舉凡考試成績不佳、升學壓力、家裡開銷龐大、男女朋友交往、家人失和…等,其實,每一項自殺的案例,都脫離不了這幾個因素。
以學業為考量造成自殺的案例,絕大多數是學業成績較佳的孩子; 站在輔導的立場來看,成績較佳的孩子,其知識年齡會稍高於心智年齡,因而遇到挫折就會採取負向思考處理。經濟問題,往往是家長在工作收入不敷支出、大量債務、重病無力負擔醫療費用下所造成的,也會帶動孩子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環境; 感情問題,絕大多是高中以上的學生的問題,尤其以大學生為最,而情感的處理方式與智商高低無絕對關係。
有意圖自殺的學生理應接受長時期的輔導; 但在學校方面,可能面臨到輔導老師不足,或是教師兼任的問題,或是學生毫無意願接受輔導; 學校可以和社會機構共同合作,藉由輔導資源的匯入,由諮商師一對一、短期但數次且定期密集追蹤,再重新評估學生行為適應能力; 若必要時,亦可轉介至醫療機構治療,以打消自殺的念頭。
對於已經有極度輕生念頭的學生,教師都應該處於輔導、信任與觀察的地位,秉持教育愛,互相提供解決策略的革命情感,讓自殺的統計數字減少一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