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創意教學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是心靈饗宴,也是陶冶性情最美的方式;詩是中國文化傳承最精鍊的體裁,也是最有厚度的文學。然而,詩的教與學,絕非死板枯躁的記憶與背誦,透過創意與遊戲,亦能將詩的教學活潑化、創意化,將騷人墨客的瀟灑,展現於現代教室中。
就筆者長期觀察,發現目前的詩詞教學,大多停留於反覆記誦、反覆抄寫的階段;這並非代表教學不好,而是,當學生習慣了「單純背誦」之後,是否可以帶給他們不同的腦力激盪,激發出不同的想法與創意。
筆者就個人的教學經驗,分享幾則創意教法,就教於先進。
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每一首詩,都有各自的意境,既然有意境,就可以畫出來,正如同蘇軾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般。教師可以請學生畫圖,讓學生彼此猜出所畫的是哪一句詩句;或是哪一首詩。例如,學生畫一個人躺在地上,再畫出對話框寫著:「不要笑」,即代表:「醉臥沙場君莫笑」;畫了一條小巷子,旁邊掛著黑色的衣服,有個夕陽畫在巷口旁,即代表「烏衣巷口夕陽斜」;畫了春夏秋冬四格,並依序畫出好幾百朵花、微風、月亮、下雪,即代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筆者試過很多不同年齡層及地區的學生,對這種「詩中有畫」都頗有興趣的。
二、 詩意迷宮:迷宮是一種嘗試尋找出口的走動方式;教師可以針對五絕、五律、七絕、七律設計出二十、四十、二十八、五十六個格子,將詩的每一字有規則性地排列於格子中,讓學生依序連出來,最後一字即代表出口,第一字即代表入口。教師也可以只填入部分的字讓學生自行填上空白的地方。如「松、上、月、間、清、照、流、泉、明、石」,學生必須走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目的是,當學生若對此詩不熟練時,仍有線索、鷹架可以走。
三、 詩的撿紅點:顧名思議,就是將黑板上的「詩字」「撿」起來,拼出一首完整的詩。教師亦可提高遊戲的難度,只貼「幾個字」,讓學生唸出整首詩來,如教師貼上「依」、「入」、「千」、「層」,學生必須知道這是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還可以進一步出更難的題目,即「不按順序佈題」:如、「深」、「花」、「在」、「破」,即需說出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遊戲前,必須讓學生很熟悶這首詩,方能過關。
四、 比手畫腳:這是一種將詩的意境用字面上的意義,以肢體的動作表現出來;如學生比出一串串的葡萄,桌上放置一瓶酒、一個酒杯,正要喝的時候,突然一聲琵琶的奏聲響起…,學生必須意會到這是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又如:一個小朋友扮演獵人,正朝著樹上的鳥射擊,一個小朋友走出來勸誡,希望手下留情;此詩即為「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此方式是要讓學生能用肢體來「解釋」詩意,瞭解內容。
五、 詩的克漏字:當學生生無法完全背熟時,可採用「克漏字」的方式輔助其背誦,也可以藉此讓學生明瞭詩的押韻、意義、對偶等概念。如「舉杯邀□□,對影成三人」,□□內應填入何者?(甲)明月(乙)下雪(丙)黑夜(丁)雲母;從意義來判斷,既然要有影子,應該選「明月」才適合。又如「手把青秧插□□,低頭便見水中天…」,選項為(甲)上天(乙)滿田(丙)田梗(丁)泥土;可先讓學生判斷此詩的韻腳為何(押ㄢ韻),所以先以刪除法淘汰(丙)(丁);而(甲)(乙)應是正確答案,再從插秧的動作來看,應選「滿田」才合宜。
六、 詩的心手相連:此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將詩的詩名、內容、意境、作者、季節、相關項目…等全部連結在一起。(甲)雲淡風輕近午天(乙)江南可採蓮(丙)晚來天欲雪(丁)江楓漁火對愁眠。A春B夏C秋D冬。1佚名2程顥3張繼4白居易。答案應為「甲、A、2」、「乙、B、1」、「丙、D、4」、「丁、C、3」。
七、 圖像詩:此教學法宜運用於童詩教學,意即將詩以「形狀」的排列方式表現出來;如詩名是雨傘,內容則將其以雨傘的形狀排列;又如詩名是水龍頭,在寫「滴、滴、滴」的時候,甚至可以排列成小水滴的樣子,此目的在增進學生創作的趣味,結合創意與繪圖,寓教於樂。在進行教學時,可先請學生在圖畫紙上概略畫出物品的輪廓,再將文字填入其中;選題時,選擇物品形象鮮明、清楚的為主。
教師的角色,在於「引導」;教師未必需要背誦許多詩詩,也未必要有深厚的語文功力;但是,教師必須開啟學生的創意資料庫,隨時提醒他們,看到A就能想到B,腦中閃到某個想法,就能想到是否能用於教與學上。
創意來自於不斷地摸索與想像;舉目所見的生活素材,經過巧思與揣摩,都可以變成一種遊戲。詩是近年來,許多老師積極投入的教學,不妨結合有趣的教法,讓學童愛上詩,上一堂活潑的語文課!
- May 21 Mon 2012 19:47
詩的創意教學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