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期待枝繁葉茂的一天-->
閱讀是美好的經驗
閱讀是一件美好的事,透過閱讀,讓們貫穿古今,瞭解時代脈動,體會人世歷練; 們的生活因閱讀而豐富,也因閱讀而繽紛; 閱讀是語文能力的輸入,也是生活能力的輸出,有了閱讀的能力,們將有更多的應對進退能力,來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並學習與不同的人、事、物及自己對話。
閱讀的推動,已幾乎走到全民運動的地步了,不但學童必須閱讀,青少年要閱讀,連成年人也得靠著閱讀,才能與自己的孩子互動,與社會接軌。在這個時代當中,閱讀成了進入這個社會、職場的入場券,一券在手,希望無窮,一卷在手,樂趣無窮; 懂得享受閱讀的人生,必定是個陶冶性情、充實心靈的人生。

閱讀無界限
台灣文學界的翹楚-張曼娟教授,長期關注於各個年齡層的閱讀情況與動態; 張教授出版了許多書,讓成年人能沐浴在美善的閱讀環境中; 她在大學任教,教導大學生如何在浩瀚的書海中,欣賞文學之美; 在作文學堂中,她帶領一群小孩子,聆聽故事,寫出心裡的悸動。語文是一輩子的事,從學童延伸到成人,沒有年齡的分界,也沒有學歷的侷限,只要你願意接觸,便能愛上語文。
張曼娟教授這次推出的>,讓們看到閱讀世界裡的「親」與「愛」,不論是親情、親密、親近、親子,都因為「愛」而生,沒有「愛」將不可能出現這麼多「親」的感受; 而閱讀正是一種軟實力,一種由內而外發自心裡的柔和之情,讓們在閱讀時,便不知不覺地徜徉在親與愛的氛圍中。
而「樹」呢?是一種由底層吸收養料,方能成就枝繁葉茂的密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更是告訴們,教育的重要性,而閱讀的重要性,其實不亞於教育,甚至是兩者並駕齊驅的帶領之下,才能成就一個全人的教育。閱讀樹,亦是「閱讀術」,告訴們閱讀的種種策略,有了正確的策略,才容易提綱挈領,抓到重點,幫助記憶,形成知識。

閱讀樹,閱讀品格
這本書,共分成四個章節,分別是關懷、親情、責任、誠實,每個章節都介紹與主題相關的九本繪本、小說等兒童文學,主是讓學生能在閱讀之後,能形塑品格教育的核心能力; 而每一本兒童文學讀本的介紹,亦分成三個小部分,分別是一、「故事簡單說」:以三四百字的篇幅,簡單說出故事的大意; 二、「生命共同體」:將每一個故事,延伸到「人」、「價值」與「生命」,以期融入生活中,培養實踐、運用、反省的能力; 三、「心情轉運站」:內容提問,主要是讓學童能根據文本的內容,培養理解、表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討論的能力。
四個主題的最後,都附上一篇主題活動單,讓學童可以根據活動的內容,達成該主題想傳遞的品格核心概念(關懷、親情、責任、誠); 在每個文本的後面,也附有「小活動」的單元,是讓孩子、親師能一起互動、學習生活上的小技能。

成人也需推動閱讀
這幾年來,政府與民間機構大力推行閱讀運動,成效有目共睹,至少在中小學閱讀教育的區塊,成效卓著; 不過,反倒是成人閱讀的比例,卻遠低於孩童,也在於全世界閱讀平均值之下,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呢?
日前著手了一篇論文,即鎖定於閱讀與寫作,大致得到幾點關鍵原因:首先,即是現今社會的休閒方式非常多元,舉凡電腦、電視、廣播,甚至因為交通便利,旅遊、逛街,就可以打發一天的時間,也因為資訊暢通的因素,讓電子書、網路閱讀、手機閱讀取代了實體書本的可能。
其次,便是「閱讀」對於成年人,或者對於有穩定工作者而言,已經成了「非必要性」的任務; 也就是說,中小學生閱讀是為了考試,大學生、研究生閱讀是為了報告與研究所需; 但大人閱讀,並不會有加薪或有助於升遷,所以閱讀對於大人們來說,才會淪為可有可無的一部分。
再者,研究報告指出大人看書、買書的比例很低,其實,依照廣泛閱讀的定義而言,閱讀並不侷於「實體書」,而應擴及報紙、雜誌,甚至是影像、歌詞、圖片。就經濟面而言,三十天份的報紙價格約相當於一本書,那麼,買書的人自然而然就降低,另,許多實體書本均可在部分網站下載全文電子檔,或於圖書館借閱,買書的風氣當然就不盛了; 因此,閱讀風氣並不完全以閱讀所花費的金額來論定。

課本內容是鷹架,課外讀物是養分
閱讀,不應該侷限在課本內容,那是一種套裝知識的編排,是一種方便讓所有學生迅速學習的教材。真正的閱讀,應該是無所不取、包羅萬象的; 尤其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之下,一種有形的體制運作,一種無形的價值枷鎖,在在限制了學生潛力發展的未來性。
天底下的知識何其多,孩子無法用有限的時間去經驗所有的事物; 唯一的方法便是透過大量的閱讀,幫助孩子取得多方面的知識,從別人的經驗中換取自己的常識。尤其在這短短幾十年來,們所知道的東西,已經超越過幾千年的知識,所以每個孩子更應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
廣泛閱讀能使孩子的背景知識更為深厚,背景知識正是決定們認知架構的重要因素,而認知架構更決定了們資訊的吸取程度。當們閱讀夠充分時,大腦的神經網路就愈密集,訊息的傳達就愈快速,也就愈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即在於們有閱讀與思考能力。

缺乏閱讀的推手
然而在今天的課室,們給了孩子很多課外讀本,但卻礙於體制及師資養成的限制,無法讓學生在現有的資源中,發揮最大效益。從教育、社會、語言、大腦科學等領域來分析,吾人均不能否定閱讀的重要性; 但,在現在的社會及教育環境,均沒有一套完整的閱讀模式,或者說是閱讀指引。
由於九貫課程(現應改稱中小學課程一貫)的關係,語文領域時數大幅縮減,許多教師光是趕課內的進度,就有困難了,更遑論要挪出時間來指導閱讀(其實更應高興的是,未來的十二年國教,也許更可能提昇學童的課外閱讀興趣)。況且,在中小學的課程綱要及各領域,均未具體說明「閱讀」的內涵,致使在邊緣化的「閱讀」究竟是一門學科?工具?抑或是徒增教師教學負擔?

閱讀師資的培育及能力不足
現培育師資的教育大學,並未開設相關的閱讀課程,若是有開設的話,亦只是零星的二學分,更甚者,將閱讀指導放在通識課中,不強迫修習。
就所知,語文教育學系有開設讀書指導、兒童圖畫書導讀、讀書教學等,而一般教育實習的語文領域教學教法當中亦有閱讀示範教學; 但未來在班級帶班的教師,並不僅出身於語文教育學系。而就目前教育大學的錄取門檻日益降低,學生素質每況愈下,們如何指望這一批的準教師帶領閱讀教學呢?
報載大學生每天閱讀時數不到一小時,我日前有幸受到教育局之邀請,至大學與學生接觸,從學生口中得知,一小時確實太高估他們了!準老師已經沒有閱讀習慣,更沒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風範,未來將如何使學生浸淫在一片書香世界呢?

課外閱讀是鷹架
有一次聽洪蘭教授的演講,她說,字典小小的, 但要收錄上千萬個國字、語詞和例句, 所以不可能非常詳盡的解釋其使用方式,唯一的補救辦法, 便是透過「閱讀」來加強; 同樣的,小學是廣泛的教育,但課本又薄薄的,所以只能言簡意賅、 概略描述,因此,要真的弄懂、確實理解,就必須靠大量閱讀。
有的孩子認為史地很難, 但我相信學校的圖書館一定藏有許多地理知識、歷史探索、 古今文明的書,而相信,這方面的書籍若閱讀得夠多的話, 一定不會認為社會很難。同樣的,坊間自然探索、動手實驗、 科學遊戲、科普的閱讀也包羅萬象,只要有興趣, 一定覺得自然課很有趣。
有些孩子以為考試考不好,就是課程太難、殊不知有一大半是「 讀不懂題目」,尤其以數學最嚴重。有一次應用題題目:「 小明時速為3公里,小華時速為4公里,兩人同地相背而行十分鐘… 」,就真的有學生算式都列出來了,卻錯在不懂何謂「相背」, 因此,接下來的連鎖題目全都錯了,包括:「 下次再遇到是幾分鐘後、他們一共繞了幾圈?」。事後檢討, 孩子說題目不難,其實是難在本身的「閱讀力不足」。
尤其在做語文領域的閱讀測驗時,更發現閱讀能力量關鍵, 平常喜歡看書的孩子,長篇文章很快就瀏覽完,而且馬上可以做答; 閱讀力不足的,當然覺得很有壓力,光是各領域課文的理解, 就備感吃力。我相信,國小課本的難,並不是內容的難, 而是學生的閱讀背景知識所搭成的「鷹架」不夠充實。

建立一個書香社會
高希均教授極力推動閱讀,他的理念與張曼娟教授不謀而合; 他們不時地呼籲,們應建立一個以書櫃代替酒櫃的文化,建立一個文字重於財富的社會。對於書香社會的建立,其實也想提出一些看法:
一、 多辦讀書會與閱讀講座: 目前相關活動多存在於大城市,但台灣有上百個「鄉鎮」,這些都是缺乏閱讀交流平台的。
二、 閱讀寫作競賽:目前這類競賽多以中小學或大專生為主,社會人士的比例並不高。
三、 圖書館的新書採購應減少繁複流程,否則新書上架後都已經半年後的時間了。
四、 四、送書活動: 許多活動都是送家電品、生活用品,其實考慮贈書或許是另一考量,但在閱讀風氣尚未形成之前,贈書也許無法吸引民眾。
五、 近年來,節能減碳、多運動已經是耳熟能詳的口號了,不如認真思考如何讓閱讀也真正走入家庭中。

結語
>,這是一本豐富的閱讀讀本,也是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絕佳的教材; 閱讀已成了時下最夯的學習活動,家庭教育也是培養學童正向人格的搖籃; 相信透過這本書的引導,將能讓孩子更樂於閱讀,與父母、老師拉近更親密的關係,並讓學童成長茁壯,日益形成一棵充滿智慧、充滿能量的大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