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緣 這陣子的書,書名和「書」有關的相當的多,大概是許多作家寫人寫景說情說理完之後,都想回歸自己最先創作的起源吧!我想,沒有書,許多作家大概也沒有寫作的養份,自然而然就生產不出好書。所以,作家回頭來寫「書」,似乎也是一種感謝、追本溯源的行動。 <<烽火守書人>描寫的背景在伊拉克,一位圖書館的館長,因為不忍心看到書庫的書,毀於一時,就召集所有愛書人士,一起拯救圖書館,儘管上級不支持,民眾不看好,他依舊秉持著著書本的熱愛,而守護著圖書館; <<莎士比亞書店>>,描述一間有別於當代的書店,常有文人雅士聚集,也提供許多特別的服務; <<書遊記>>寫的是作者在中學時期所看到的好書,令人印象深刻的書,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由於愛書成痴,還一度荒廢了課業,慘遭留級,大學也考不上,只好重考,最後卻也考上了台大中文系,繼續與書為伴,與文為伍; <<隱字書>>、<<偷書賊>>…等,再包括幾年前李家同教授所寫的<<李伯伯最愛的四十本書>>、洪蘭教授<<知書達理>>…零零總總,也不少與「書」有關的了。 可見,「書」在文學界的確佔有相當的影響力。不僅如此,與「書」相關的詞,也極其地廣泛,「書法」、「書道」、「書寫」、「書信」、「書籤」; 「投書」、「捐書」、「寫書」…; 這些詞,也都具有某一個藝術水平,大多是不排斥藝術、不排斥文學、創作、語言的人,才會有的行為。書法,是中國傳統的藝術; 書道,也同書法,是日本當地的別稱; 「投書」大多針砭時事,也多是識時務者提出的; 捐書是愛書人把書分享給每一個人,希望把知識流傳下去…。 一個朋友大概知道我喜歡看書,所以在我生日時,特別用毛筆字提了一些字送我:「住處再窄也要藏書; 交情再淺也要送書; 工作再忙也要讀書; 收入再少也要買書。」這幅字聯掛在房間,除了當作收藏,也讓自己在「怠惰」之餘,有一些警惕。 我是一個愛「看書」勝過於「讀書」的人; 老實說,從高中考完大學之後,就沒有真正認真「讀過書」了,但是「看過」許多書的我,也讓我在許多需要「讀書」考試的時候,確實派得上用場。有一次,聽洪蘭教授的演講,他說他鼓勵孩子「廣泛瀏覽」各式各樣的書籍,大腦中一旦有各種類別的知識背景之後,要去輸出知識、運用知識自然就不難了。 我很認同洪教授的話,看音樂的書,讓我閒暇時想到唱片行走走,翻翻最近有什麼新的音樂,也提供心靈沈澱之道; 看文化的書,讓我知道每個地方的風俗民情,每個民族的特性,懂得包容多元的文化; 看歷史的書,讓我知道一個鄉鎮、古蹟的演變; 看旅遊的書,有時讓我親自造訪一個景點,感受鄉土的魅力。 大學時有一次考試,教授題目只出二題,其中一題要我們寫出當友人來到台灣時,你要如何介紹台灣讓他感受台灣之美?那一門課的上課用書是一本旅遊和鄉土理論的書; 教授特別叮嚀,如果只從課本來談,分數絕對不高,因為沒有哪個友人來到台灣,還想知道理論的東西。那一次的考試,教授給我極高的分數,理由是教授從我的答案中,大概知道我是涉獵蠻廣的學生,因為我從文化、飲食、民族、歷史、自然、交通等環境去敘述,而這些內容都是課本很少提及的,卻是要在平常的閱讀習慣中建立的。 直到現在進入教職,我依舊保持「看書」的習慣,也可以「光明正大」不再「讀書」了。因為愛書,所以我常和孩子分享我的心得; 當一天的晨光時間與國語課,就是孩子和我最期待的時間。晨光時間,是孩子的閱讀時間,也是他們分享好書的時間,我會拉起窗簾,播放輕音樂,讓他們在輕鬆、優美的旋律中,安靜地渡過,孩子也會因為同學的好書介紹,而去找書來看。 至於我,就會把我看過的書,轉化成孩子的語言,和他們一起分享。今年年初,有一本龍應台女士的「親愛的安德烈」,那是一本適合成人看的書,但我們可以藉此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寫信?為什麼不通電話就好?書裡提到香港、台灣、德國、上海等國家城市不同的文化、生活,我轉化成台灣有哪些異同的文化?告訴他們不同的民族性; 其實,世界觀就是這樣拓展,知識就是這樣串連起來的。 當然,偶爾也會去讀童書、繪本,好讓自己可以暫時「童心未泯」一下; 又如繪本<<花婆婆>>,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人; <<愛心樹>>告訴我們要懂得對家人感恩,適時回饋他人,以及人與自然的依附關係,其實,這就是透過繪本,來傳遞生命教育的價值。 好書都應該在教育中不斷流傳; 課內的書,讓我們有系統的學習基本知識; 課外的書,讓我們學到多元的想法,兩者都有它的價值存在; 但是一個現代人,應該把課外閱讀的比重提昇到更高的比例,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試想,網路、印刷、手機閱讀都讓我們的資訊越來越發達,我們都更該廣泛地閱讀、愛書,才不會讓心靈「餓肚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