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幾天去屏東山區造訪一個朋友,近村落的時候,看到一個原住民孩子,從家裡端一盤水果跑了出來,沿路塞給幾個小孩子; 就在問路的同時,他也拿一個跟我說:「叔叔,請你吃」。我聽了之後好感動,不曉得是師長教他的,還是原住民小孩子天生樂與人分享,樂天知命的性情,讓他可以不假思索地自動把手邊的東西和人們分享。
以前看過一本繪本<<石頭湯>>,內容是有兩位和尚進了村莊,發現村民間竟然形同陌路,對外人也不聞不問,和尚為了讓村民可以彼此打交道,互相關心,就想出一個好點子:「煮石頭湯」。一開始,有個小女孩看到鍋子太小了,於是自動回家拿大鍋子借和尚,接著,湯的香味飄進了村莊,有村民聞香而來,紛紛說家裡有哪些菜色、佐料; 故事的結局,就是所有的村民都貢獻了一些東西,而共同品嚐這鍋湯。
還有一本繪本<<阿松爺爺的柿子樹>>,描述爺爺有一棵柿子樹,正值結實纍纍的時候,有一群小朋友,正想向爺爺討柿子來吃,爺爺抵不過他們,最後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分給他們; 後來,爺爺就把所有的柿子都摘光,藏進家中; 過了不久,一群小孩子又來了,但看不到柿子,只看到一些葉子,於是又向爺要葉子,爺爺仍舊很勉強地給他們…。故事的結局,爺爺發現因為自己的吝嗇,竟把柿子樹給砍了,從此再也沒有柿子可吃了,他後悔莫及,趕緊把家裡的柿子分給孩子吃,再把吐出來的種子埋下去種…。
這兩個做事,都是與「分享」有關的。第一個是正面的例子,告訴我們透過分享,可以團結同心; 後者是負面的例子,告訴我們沒有分享,嗇於付出的結局是不好的。藉由強烈的對比,讓我們知道「人性」的出發點有許多種,但殊途同歸,最後都可以「教人為善」。
在人情味日漸淡薄,建物高樓越來越多時,我們反而越封閉自我,害怕與人群接觸,一道道的圍牆阻隔了我們的心牆。「分享」,讓我們可以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和他人共同品味、欣賞; 藉由分享,也可以瞭解他人的想法是什麼,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
「分享」是一個很軟性的字眼,代表我們因為重視對方,而願意和他理解我們的內心事件。煮一道菜與你共享,代表我想讓你嚐嚐我的手藝; 寄張旅遊明信片給你,代表你是我的朋友,雖在異地,但心與你相繫; 和你分享一首歌、一篇文章、一句話,代表這段文字和彼此相契合; 暢銷書「三杯茶」的三杯茶,代表異鄉族民把登山友人視為自己人,而願意分享這杯好茶; 書裡提到,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第二杯,你是我的好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要用生命保護你…。
以前的文人,喜歡邀集雅士把酒言歡,共同啜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甚至還舉杯邀明月,共同分享這壺酒的香醇。在茶室裡,也經常有騷人墨客,群聚一堂,以文會友,燒一壺水砌一壺茶,品嚐茶的回甘。有人說,不能讓茶杯和酒杯空著,也不能獨自品茶品酒,那代表人生是空的,也代表沒有朋友。可見,有三五友人相約閑聊,是何等的人間樂事。
我常和孩子分享故事,告訴他們許多待人對客之道。比方說,有親戚朋友到家裡來,可以把甜點、美食端出來一享用,也可以把自己得意的作品,拿出來一分享; 有好吃的餅乾糖果,可以請同學老師一起吃; 有帶好玩的遊戲,可以問同學想不想玩; 今天看到什麼好書,可以享給全班聽; 昨天發生什麼有趣難過的事,可以分享給同學,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也常告訴孩子,什麼是真正的朋友?什麼是不值得交往的朋友。讓孩子從自私與分享中,學會判斷,學會結交好的朋友。
分享就像是一杯水,懂得表現、吐露出來,才可以再裝進新的水進來; 不懂得分享的人,那杯水永遠都在那裡,沒有注入,也沒有流出,最後就像死水一樣。自私的人,不把事物分享給他人,只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就好比水只進不出,終究還是會溢出來的。不要吝惜你的熱情,他可以幫你成就人際圈; 不要吝惜你的掌聲,它可以讓你體會成功的榮耀; 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它可以和你分享善意的語言。
在今天,我們要的不是單打獨鬥的過程,而是懂得傾聽、接納、包容的分享年代。找個時間,找個朋友,分享一則故事,分享一卡布奇諾,嗯!這個生活很別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