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造力體驗工作坊研習—心得分享
如果孩子坐在課椅上,是渴求更豐富的知識; 那麼老師勢必要把自己當成孩子一樣,不斷挖寶、再挖寶; 如果研習是追求更淬鍊的知識,那麼,暑假的研習,是一種短暫休息後的再次整裝出發。
有些研習,是專業領域的進修; 有些則是跨領域的充電; 而有更多的研習,是培養我們多元的能力。您一定很難相信,為了研習,我飽受舟車勞頓之苦,從台東場聽到高雄場,只為了聽兩場四天的研習—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教學創意體驗工作坊」。我不後悔,因為我感受到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確實是用「心力」在辦研習,用「生命」在經營基金會。
這場研習,顧名思義是在啟發教師的教學創意,尤其在九貫課程實施後,更鼓勵教師能自行研發教材; 這當中,創意是絕不缺席的。何謂「創意」?「創意」成為報章雜誌、書籍的熱門主打; 套上這次研習所提的:「創-倉+刀,即精心琢磨你的智慧倉庫」、「意-立+日+心,即公諸於太陽之下的心,與他人分享,不私藏」。也因此,整場的研習都是以「體驗活動」為主軸,「創意」做為穿針引線的工夫。
最具創意代表的魔術王子-林懿偉老師在魔術表演中,吸引了許多小孩子一同到場觀賞,只為了一睹如何把一張鈔票變成二張、棉球變成彈力球、水消失了?…; 更透過小朋友的實際參與,讓孩子感受到物理、化學的知識。其實,如果老師在課堂有這種能力的話,一定可以為整節課的教學加分不少。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具備創意的天賦,其實這是和大腦有關係的。就像研習中洪蘭教授所提的,創造力是先天大腦中某些部位特別發達,再靠後天的閱讀,不斷加速加密神經之間的連結。所以在班級裡,我們常在想,為何有些孩子老是沒有創意、或是怎麼學都學不好; 聽了洪蘭教授的課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不是不「想」學,而是不「能」學呀!我也常自責,我們常因為自身的腦科學知識不足而害了孩子!透過洪教授的指引,我也慢慢建構出一個讓孩子樂於閱讀的環境,畢竟,閱讀是有益無害的!它能夠深化個人的知識背景。
但是如果遇到不太想閱讀的孩子怎麼辦?在台灣,已經有報導指出台灣的學生普遍閱讀量不夠,連買書的錢也少得可憐,而這個情形在偏遠地區尤為嚴重。倪美英老師在研習中,提到了他在南投任教多年來,對於弱勢孩子的投入,她以媽媽的角度看孩子,更讓人倍感溫馨與母愛的偉大。她的課,常感動許多老師; 我常在思考,台灣有那麼多的弱勢孩子,卻相對也有著頂尖的菁英孩子,就如同暨大李家同教授所說的:「我們很難去揮動一根魔杖,讓弱勢孩子瞬間脫離貧窮,但我們應該想辦法讓他們不致於陷入永久性的貧窮!」多麼令人感佩的一句話!身為教師,更應該有大愛,將那些對立的,春風化雨!
相對於南投,台北市顯得強勢多了,但出身台北市,卻有著照顧多數弱勢孩子的蘇蘭老師,讓人感受到對教育的無私奉獻。乍聽蘇蘭老師的課,會讓人倍感壓力,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得恍神,否則會失去許多精采的內容。從蘇蘭老師身上,讓我感到「國際化」與「多元化」,常有人說老師是保守的一群,也因此我們更應該為我們的下一代著想,他們幾年後面臨的是大陸、全球的壓力,我們還能用我們現有的眼光去看世界嗎?所以,蘇老師鼓勵我們多旅行,多看他國的電影,學習他國的思維模式與生活態度。
這場研習因為充實,所以疲憊,卻值得與自己對話,也值得與他人分享。這幾天的收穫早己從「創意」,滲透到了「認知」與「視野」層面; 我學到從把戲融入教學的重要性,也認知到大腦機制對於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起點行為,更認識到用愛經營的友善校園與對底層孩子的心靈輔導; 我也從狹隘的課室中,看到廣袤的世界,這種視野不正是我們21世紀的公民所應具備的嗎?身為老師,我們能夠不去培養嗎?
這場研習,真的讓我收穫滿行囊地回到東台灣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