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欣賞--“蝴蝶”觀後感
蝴蝶,一部法國的生態教育片,在台灣雖然不是賣座的片子,但對民眾來說,仍是充滿期待的。片中的女孩子—麗莎,因為有一天放學等不到母親來接他,於是就暫時到隔壁老伯伯-朱利安家裡坐坐,朱利安家裡,四周盡是蝴蝶的標本,連幼蟲、蛹也都列入他的收藏範圍; 桌上放的也是和蝴蝶相關的參考書籍。麗莎沉浸在這樣子的環境裡,自然而然也會對蝴蝶油然升起一股濃濃的愛意。有一天,朱利安聽聞世界上有一種很稀有的蝴蝶,於是他想抓住這個時機親自造訪; 而跟在朱利安身旁的麗莎卻被視為拖油瓶,堅持要把她送到孤兒院裡,但最後在麗莎的萬般請求之下,朱利安終究還是帶著麗莎一起到山林去探險,也共同訂下了中途不得放棄的契約; 在這段尋蝶的過程中,有許多的有趣、溫馨,還有值得教育給每位師長和孩子的場景。
還記得在今年的寒假裡,我帶著一群低年級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園戶外教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到有一群小朋友站在下垂的枝條前,佇足觀望著一個小小亮亮的東西; 我站在遠方,依我多年的帶隊觀察經驗,他們在看的不是毛毛蟲就是蛹。我往前走去,只看到每位小朋友睜大著眼,非常專注地看著青綠色,上面鑲有金、銀色的小點。有的說看起來像水晶,有的說像小小的陀螺,有的說像甜筒; 我沒有馬上告訴他們正確答案是什麼,而是讓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想像著這個東西最像你們平常看到的什麼; 聰明的小朋友能夠說出那是蛹,但對於住在城區裡,少往郊外活動的小朋友來說,大概是不容易猜出來的。我請他們回去問爸爸媽媽,一個星期過後,有半數的孩子能正確告訴我這個蛹的名字。
我一直覺得台灣,不管在環境教育,或是自然生態的紮根工夫做得不夠徹底,姑且不論觀察的態度或是野外的求生技能、保育的觀念。許多老師家長,往往一看到孩子不懂的東西,就急著告訴孩子名稱,接著下次再看到這樣子的東西的時候,就再問看看他們記不記得這是什麼; 但這種東西真的就是他出生就被命名的嗎?或者說,有些動植物根本不希望被冠上名稱; 說穿了,人們為了便於區別,就索性賦予他們什麼科、什麼目、什麼種。其實讓孩子欣賞生物形體的美,甚於記誦生物的名稱,我並不是主張不去記憶自然界的生物,而是不主張為了瞭解每種生物,而鑽牛角尖、死記猛背,倒頭來反而失去了我們要向大自然學習的最終意義。其實,讓孩子去感觸一隻蝴蝶從卵、幼蟲、蛹,再羽化到蝴蝶的過程,更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我一直認為,環境教育是最能讓孩子感動的生命教育。
我們看到片中的麗莎,一心一意想隨著朱利安到野外走走,倒不是出於想認識某種稀有生物,而只是單純想看看青山、聽聽鳥鳴、擠擠牛乳。我們也看到朱利安對於蝴蝶的熱愛與求知的欲望,但卻不急著灌疏蝴蝶的習性與知識給麗莎; 二人之間的學習,是透過童言童語和互相鬥嘴,將知識用最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對話方式呈現給各位觀眾,也教給麗莎。
我們也看到一個小女孩冒險的精神; 一個年僅八歲的女孩,對於不認識的老伯伯,竟然可以跟著他在山林度過好幾天; 在不愉快的情況下,敢獨自離開,順著坡道想搭別人便車回家; 摔到山谷裡,也不大哭大鬧; 也許這就是小女孩的夢想吧!一個勇往直前與不畏懼怕、毫無心機的單純夢想。站在教育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探索教育,探索人內心最深層的欲望也探索外界神秘的力量。很多孩子很怕家人沒有跟在他的身邊,一來失去安全惑,二來擔心寂寞、沒人陪他聊天,也是因為在台灣的大環境中,造就了太多不友善以及尚未建立一個讓孩子獨立思考、發揮孩子潛能的社會型態。
在最後一幕裡,我們看到孩子終於和他的母親相逢,朱利安在和麗莎母親對談時,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越得不到愛的孩子越急著想長大。」媽媽聽了之後,亦心有同感,趕緊跑去親吻在一旁打籃球的麗莎,麗莎也向媽媽說:「妳可以再靠近一點。」我們都知道,缺乏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是容易有暴力及自殘傾向的; 對本性不壞的麗莎,生長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更應該有家人的愛,才能彌補不被滿足的缺陷。尤其在台灣,太多的高風險家庭,他們需要的不是永無止境的經濟支援,而是冀望社會長期的福利措施與正確的計劃。
盧梭的名言:「自然是最偉大的教師」,今天我們常把焦點集中在課本的教師,卻忘了這位人類心靈的偉大教師。這部片子,不僅聚焦於蝴蝶,也呈現了小女孩的冒險精神、失去母愛的小孩的思維、大人小孩對於環境的態度等。我們期許每位老師、家長、孩子都該看這部片子,以啟發人們心靈深處待發酵的一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