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難民下的人道關懷

 

這幾陣子以來,世界上顯得動盪不安,也許是經濟上的不穩定,也許是政治上的變幻莫測,也許是國際間的紛擾; 然而,眾多的紛歧,其實都導因於人性的錯綜複雜。當我們提到國際觀、國際視野時,不得不提的,便是「人道關懷」; 有了「人道關懷」,也肇因於國際間出現了許多的不安、災難、暴動,其衍生而來的,便是「國際難民」接踵而至。

    如果關心這一年來的新聞,我們大概會看到,中東、敘利亞一帶的政治難民、經濟難民的數量,急遽攀昇; 這樣的結果,有一部分來自於民族性、宗教的複雜性與歷史的淵源,當然也有一部分,來自於國際間、武器往來、政治紛亂間的相互鬥爭; 因此,當我們在談這些議題時,不得不提國際難民潮與人道關懷的問題。

 

遙遠國度的悲情--<<尋找天堂:北極圈裡的難民營>>
  這本書的作者-琬淋,是個即將離開校園、步入職場的台大準畢業生,面對夢想與現實的拉扯,她決定藉著在丹麥當交換學生的地利之便,造訪傳說中最像天堂的挪威羅浮敦群島。她要去尋找她心目中無比安靜、平和的天堂……然而,她沒料到的是,她竟在她的天堂裡遇上來自許多國家、尋求庇護的難民。天堂裡為何會有難民?原來,挪威對難民的友善及照顧,使得當地也成了許多國際難民心目中的天堂。他們也是來尋找天堂的。只是,他們期待的天堂,只是一個能夠讓他們活下去、求取溫飽的地方……

    作者說:「要往哪裡走、怎麼走,才會走到天堂?當我們遠離日常生活、來到夢想中的天堂,是否還會掛念著家?擁有太多、什麼都沒有,哪個才屬於天堂?你想在天堂待多久?付出若得不到回報,這樣還算天堂嗎?在天堂裡你會想要如何扮演自我?天堂裡是否要完全透明、不能有一絲隱藏?平和的天堂裡,是否還需要勇氣?若這個世界人類無法被一視同仁地對待,那麼還會有天堂嗎?所以,什麼是天堂?」

    來自衣索比亞的南德是最開朗且多話的難民之一,他喜歡半途插入話題發表己見。若是在學校,他一定就是班上的頭頭,功課不一定是最好、不作惡,卻有種令人屈服的魅力。南德每回的發言總是能吸引其他難民們洗耳恭聽,很容易就令人印象深刻。南德從未避諱表達個人的思想與故事。手上的疤痕是幾年前地方戰爭時留下的印記。當時南德為了反對愚蠢且腐敗的中央政府霸權,熱血方剛地參與社會運動。之後,政府用「法律」逮捕革命分子,還派出了坦克與槍砲。最後,他失去朋友與家人,自己則幸運地逃到了挪威。當時的集權政府與西方強權有某些協定,可能是經濟利益考量,可能是政治因素,國際組織與強權國家都選擇沉默,抗爭新聞也被壓了下來,那時候的我們大概也就只知道北非的茉莉花革命。
     作者小時候的我一直以為法律就是絕對公理,新聞就是客觀事實。長大之後才知道法律有時是霸權的合理化,道德也不全然自在人心。掌握權力者早就在規範條文中加入了個人利益。關起門來,人民根本無從得知何謂賦稅減免、經濟合作等甜頭的滋味,有時嘗到的只是苦澀。

 

一位記者的真實眼界--<<戰火摧毀不了的童真:一個女記者戰地找尋失去的純真和希望>>
  「同樣生而為人,為何要相互憎恨、相互殘殺?為何會有戰爭發生?我們究竟可以為和平做些什麼?」這是本書作者,一位戰地女記者-山本美香,對於和平所發出的嘆息。
  你能想像自己生活周遭布滿地雷嗎?全世界總共有超過一億顆以上的地雷埋藏各地,非洲埃及有兩千萬顆以上; 地處中亞的阿富汗也有一千萬顆之多。世界的彼端有人因為戰爭潛藏的危機威脅著生命,鎮日提心吊膽。科索沃有許多孩童因為戰爭留下的未爆彈與地雷,讓他們喪失雙腿、雙眼,甚至是生命。非洲烏干達有一群孩子被軍人強行帶離父母,這群「童兵」為了活下去,必須學會扛著沉重的槍枝作戰,並且因為長時間的戰爭,讓他們失去該有的天真與快樂。
  山本美香想要以女性角度採訪報導,讓世人能從不同的角度去關心戰爭問題。在槍林彈雨中儘管也會害怕,但這只是更堅定她揭發真相的意念。無論是在伊拉克、阿富汗、烏干達等地方,不僅參與協助難民的醫療救治活動,也陪孩童進行心靈創傷治療。在衝突之地,有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人們悄然失去性命。因為我們的渾然不知,許多生命就此消逝。山本美香看著身心受創的孩童與人民,內心飽受衝擊。於是戰地採訪成了她畢生的使命,她希望能當這些人的世界窗口,轉達給世人知道──為了和平,現在,我們該挺身而出了。
  山本美香以及其他堅守人道精神的記者,還有那些和平工作者,他們的犧牲讓世人驚覺,原來世界上還有願意為仁愛而自我豁出去的人,世上有些比生命更珍貴的價值,我們應該去思考這些人行動背後的意義,好讓他們手中的燭光在世人心裡能燃點起來。她仍持續傳送著來自衝突之地的報導,告訴人們:「記者的存在,得以阻止事態往最壞的方向發展。」她透過記者這份工作創造出契機,希望大家進而會去思考、去實現一個沒有相互傷害、彼此殘殺的和平世界。
  本書開門見山第一句話是:「我是前往世界各地戰區採訪,透過電視、報章雜誌等媒體報導的記者,我的工作器材有相機、小型攝影機和紙筆。」看完她的書,我要說的是,山本美香用行動、用生命採訪,讓這個世界更好一點,我也有相機、我也有小型攝影機和紙筆,我也有行動,但我沒有冒過生命危險「拿起相機就跑」的經驗,從來沒有!
   這本書有幾項值得翻閱的,包括本書是作者親自在戰場攝影,留下一幕幕撼動人心的照片; 也是少數幾位女記者兼作家,深入採訪戰爭中的國家,寫實紀錄戰火下的人民的生活; 也是日本各地圖書館選出「在夏天最想讀的書」之一。

 

旅行、思考與人性--<<旅行,不只看見美好>>
  作者喜歡旅行,並相信旅行包括了美好的內涵,如瞭解、珍惜、反省以至和平;然而,在旅行的過程中,他不停地反省、思考,怎樣才能將這些美好的東西放大,取代浪費、自私和毀滅?
如何去回答關於那些希望與苦難,關於旅者如何觀察、理解與回應。
    在中國的農村,我們看見名符其實的「家徒四壁」;在印度,看見人口爆炸與貧窮相乘、造就最不宜人居的城巿;在尼泊爾,患有愛滋病的小孩被遺棄、販賣;在敍利亞,家園被戰火摧毀;在巴勒斯坦,巨型圍牆隔絕了世界;在約旦,伊拉克難民身無長物,只有殘疾與渺茫的希望…。透過旅者的眼和筆,我們看見這世界其實沒有想像中美好;但我們也透過同樣的眼和筆,看見那些與仇恨相生的良善,與苦難並存的希望。

  本書作者將教育、衛生、食水帶進尼泊爾的貧窮偏鄉;十一歲的巴基斯坦小女孩冒死爭取女性受教權;二十一歲的女孩讓監獄中的無辜小孩擁有安穩的生活; 還有努力消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仇恨的民間團體、被嚴密監控卻堅持書寫的西藏作家,以及那些為愛滋病童開設孤兒院、親力親為幫助難民度過難關的人們……
。作者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經常可以看見許多穿著軍服的年輕人,他們是正在服兵役的年輕人。在巴勒斯坦,看到許多自殺式炸彈襲擊的新聞; 這些旅行的經歷,讓作者難以忘懷。
    不一樣的旅人,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沒有自然而生的幸福,沒有本來就存在的和平,所有的一切都是得來不易。他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在告訴我們──「理解這世界愈多,我們愈有希望指向一個美好的世界。」

 

用攝影記錄人道關懷--<<重回大地:當代紀實攝影家薩爾卡多相機下的人道呼喚>>

這一生中,作者完成過幾個攝影故事,那些作品述說我們身處的時代以及世界的轉變。每一次,我都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作品。常有人說,攝影師是捕捉影像的獵人!這的確不是空話。狩獵的獵人事先總會花很長的時間窺伺獵物,再儲備足夠的耐力靜心等待,直到獵物願意自己走出藏身處。
    攝影也是如此,攝影師得有耐心等候可能發生的種種狀況或事件,因為一定會有狀況發生、會有事件產生,只是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又是怎樣的事件,則充滿未知。除此之外,多數時候,我們沒有方法避免狀況的發生或者加速事件的變化,因此就必須安於忍耐。

在這趟旅程途中,我瞭解一件事,對於後來所進行的整個「創世記」專題有很大的助益。那就是,我發現自己一輩子所聽到、人們普遍的認知,「人類是唯一理性的物種」其實是個天大的謊言,原因就在於,並非只有人類具有理性,而是所有物種都具備自成的理性,只是需要花時間去尋找和瞭解。
    〇〇四那一年,我有機會造訪位於加拉巴戈斯群島中的伊莎貝拉島,輾轉走入一個景致極美、名叫阿爾塞多火山附近。當時,就在我眼前突然出現一隻巨龜(象龜),無比龐大的身形,少說也有兩百公斤,而象龜正是這整座群島嶼命名的由來。興致勃勃地的我心念一轉,拾起相機,我開始角色扮演:蹲下身子,將手掌和膝蓋著地,用著和牠同樣的高度開始移動。果不其然,當我以這等姿勢向象龜靠近,牠終於不再逃開。我緩步跟著牠移動,當牠停止往前行進,我就往後移動一下;當牠朝我前進,我又往後退,然後靜心等待片刻,再輕手輕腳地往前進,而且只挪動一點點。此時,象龜又朝我前進一步,我隨即又往後移動幾步,像是卸下心防的牠,終於放膽向我走來,任我看個夠。
   
終於,我可以開始為象龜好好拍照。不要看這小小的一步、這一連串的一前後一後退,可是花掉我整整一天的時間;用這一整天的時間,讓牠明白,我瞭解這是牠的地盤,自己是真心尊重的態度。
   
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讓自己被所要拍攝的那隻象龜接納,這絕非巧合;而牠企圖逃跑,也絕非是不理性的行為,反而證明象龜的謹慎完全是出自深思熟慮的結果。物種透過遺傳基因把對捕食者的危險意識一代傳給一代。
    對這些象龜而言,生命中唯一的捕食者,就是人,其他那些像是隼屬、猛禽類雖然也會捕食幼龜,卻不會對成龜的生命構成任何威脅。
 
社會的理性思辨--<<另一片海:阿拉伯之春、歐債風暴與新自由主義之殤>>

作者曾服務於英語及華文媒體,包括BBC World Service, Inter Press Service ( IPS ) 、香港經濟日報、現代傳播等。自1998年起,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在緊絀資源下,只身跑遍中東地區、歐洲及巴爾干半島、中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動盪之地,在華文世界立下專業獨立記者的范例,指出另一條新聞工作的道路,寫下不一樣角度的報道。

這是一本刻畫地中海兩端變局的見證之書,作者張翠容要討論南歐國民面對歐債危機時的反抗和北非的「阿拉伯之春」運動。這兩起事件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涉及更深層次的國際政治、金融問題。地中海無疑是迷人的:她是多民族、多國度進行貿易及文化交流的舞台,可是自從遠方的大西洋世界崛起以后,地中海世界就衰落了,到了二十世紀它甚至成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邊陲。
    如今,作為美國金融海嘯最大余波的歐債危機和「阿拉伯之春」,都發生在這里。到底「地中海的變天」會造就一個「春天」,還是給世界帶來「冬天」?《另一片海》就是作者帶着上述問題進行實地采訪后試圖給出的答案。
    近幾年來發生的歐債危機固然是資本主義信貸過度膨脹引發主權負債的結果,而在北非獨裁統治下發生社會革命的催化劑,則是美國近數十年來從政治到經濟方面染指北非地緣政治及經濟的負面作用,比如埃及這個被譽為北非新自由主義典范的國度,整個社會卻在親美的穆巴拉克統治下,一步一步走向貧富日益懸殊的境地,連軍隊也擁有自己的私人業務。突尼斯自布爾吉巴爭取獨立以來,一直走親西方路線,直至總統本阿里執政,他讓突尼斯變成深受新自由主義國家歡迎的家族壟斷企業。

 

戰地真相--<<鏡頭背後的勇者:用生命與勇氣走過的戰地紀實之路>>

戰地記者琳賽艾達里歐用無比的勇氣與追求真理的心,寫下為何願意冒險深入戰區,追著戰火跑,成為戰亂地區與和平地區的引路人,替無法大聲說話的人發聲,帶出真相的心路歷程。她的故事,就像在你平靜的生活,丟進一顆敲開世界另一端的石頭,將鏡頭對準承平時期人們不會注意的戰地,透過觀景窗,彷彿聞到了烽火的煙硝味,先我們一步,看到我們看不到的,為了什麼,讓她願意不顧危險的出生入死,為我們紀錄烽火大地下故事?
  在戰場,她曾經歷大規模爆炸就在身後發生,面臨死亡的威脅,她有過恐懼與軟弱,曾經拋下戰爭現場逃命,但最後那股要用照片帶出真相的使命,促使她在死亡的威脅下,用剩下的勇氣拍下戰爭的殘酷,敲開人類的蒙昧。透過戰地記者之眼,看見存在世界的天堂與地獄。
  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一個和你原來認知中全然不同的世界。琳賽艾達里歐女性攝影師的身分,使得她能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去觀察以及和拍攝對象站在一起,同理他們的文化、風俗、所為,重新詮釋並替我們挖掘出世人所不知的中東紛爭及非洲國家。透過照片,重新說一個同情理解的故事。而女性的身分,除了幫助她得以深入阿富汗拍攝塔利班政權下的婦女,但也讓她在九一一後,前進巴基斯坦採訪抗議行動時,遭到當地巴基斯坦男人圖謀不軌的性騷擾——有十五隻手擺在她的屁股上。
  對於種種一切,身為戰地記者,面對摯愛的擔心,琳賽只能讓他們知道:我現在人在哪裡?要去哪裡?什麼時候回家?但是,「我幹嘛做這種工作?幹嘛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照片?」的疑問,即使成為戰地記者已經十年,她還是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即使無法完美回答,她知道,她和她所拍攝的對象,一起見證、分享了生存下來的喜悅、對抗暴政的勇氣、失去所愛的痛苦、百折不撓的毅力,還有人性最邪惡也最善良的一面。目睹革命的興起以及人們為自由奮戰至死,艾達里歐清楚自己記錄的不只是新聞,也是人類社會的命運。《鏡頭背後的勇者》不單僅是前線生活的剪影,它更見證了人類為戰爭付出的代價。

  面對人生與職涯的兩難抉擇,艾達里歐並不想太快按下快門。在漫長守候的過程中,她設定了按下快門的時機:「我隱約了解,或者說是希望,真正的愛情應該要成就我的工作,而不是讓我放棄工作。」
  看完本書而心有所感的讀者,進一步上網搜尋艾達里歐的精彩作品,也許可以更了解這個世界的各式樣貌。

 

圖像世界,大眼解讀--<<圖解簡明世界局勢2016年版>>

 身處在翻湧瞬變的世界中,每一刻,都有新的現象出現、新的趨勢隱然成形,推動著我們往未來前進。面對每日刷過眼前的大量訊息,如何才能不隨之載浮載沉,而是清楚抓住每一個尚在萌芽、卻已蓄積大量動能的新契機?又該如何了解自己今日的定錨點,放眼往後的遠大航向?
  本書以政治、經濟、環境資源、國際社會、文化五大面向涵括世界的整體面貌,精選70
項當代關鍵議題,並搭配簡明圖解分析,除了貫通重要議題的來龍去脈,更概要呈現非洲、中亞、東南亞、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區域現勢,為你描繪出一幅既廣且深、與時俱進的簡明世界版圖。閱
讀本書,你不僅可了解今日世界局勢的概況,還可通曉事件發展的成因與過程,更能掌握世界變化的脈動,進一步洞察未來發展的趨勢。

本書,讓我們掌握當前局勢,清楚解析世界目前的主要態勢、特徵與癥結點。並且懂得判斷各項時事的輕重緩急、以及相關層面與範圍。從各式IS相關事件的追溯演變過程,也讓我們得以梳理世界局勢演變至今的發展始末和因果關係,深入表象之下的種種因素,也藉此了解事件的背景脈絡,養成深究事件影響關鍵的全盤思考能力。而在分析世界的層面,則讓我們得以推敲未來走向,了解國際當前態勢所引起的種種影響、與主要勢力的抗衡消長,進而推敲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培養洞見趨勢發展的精準眼光。

    本書有許多重要的時事議題,包括

(一)IS恐攻--難眠巴黎夜!伊斯蘭國毀滅式恐攻燃起全球怒火、各國嚴陣以待!
(
二)
南海對峙--爭第一強權!中美亞太戰略競逐激化,海上劇烈交鋒!
(三)難民爭議--逃離戰亂家園,犯險只為求生!但各國人道良心卻難敵反移民聲浪?
(四)TPP協議--美國推動史上最大自貿區,與RCEP一爭亞太經貿龍頭地位!
(五)氣候變遷--愈有感愈棘手!旱災、暴雨不斷,危機感與議題熱度同步升溫?
(六)分享經濟--破壞式創新不僅改寫人們生活樣貌,更衝擊傳統商業模式!
(七)自造者運動--創意、分享精神推動自造浪潮席捲全球,資本市場為之動搖!
(八)一帶一路--中國強勢主導經濟大布局,將帶動中亞地區重現絲路榮景?
(九)金融創新--行動時代來臨!第三方支付、虛擬貨幣等創新服務多方並進!
(十)社會企業--行善事也能賺錢!兼顧公益與私利、可永續發展的新經營模式!
(十一)阿拉伯之冬--北非、中東各國內戰烽火迄今難息,自由民主的春天何在?
(十二)貨幣政策--日、歐量化寬鬆持續,美卻升息在即,如何牽動全球經濟布局?
    了解世界,本書是拓展視野的首選書目。

 

黑暗世界裡的希望--<<無國界醫生的世界>>

  本書作者除了詳細介紹無國界組織戲劇性十足的成立過程以及所抱持的一貫理念,也深入報導人道組織所面對的各種現象與議題,透過採訪在各偏遠地區實地工作的醫生、護士以及後勤人員等,揭露無國界成員所面臨而外界鮮知的人類苦楚與醜陋真相,同時也側寫參與行動的醫生以及他們本身心理面所受的影響,藉著他們所遇到一則則的真實故事,深入帶讀者瞭解無國界醫師的救援工作、加入動機、所遭遇的危機、挫折與回到原本社會中巨大的自身衝突,以及在這之下,為何他們仍願意日復一日冒著生命危險繼續堅持下去的原因。
  當戰火掀起,聯合國職員及其家人在機場大排長龍等候離開時,無國界醫生正抵達入境準備執行緊急任務……,而每一位醫生與後勤人員,都承擔著自己與眾多難民的生存壓力。每當武裝人員開始攻擊無國界醫師團的工作人員,造成醫師與後勤專家的綁架與死亡,總部下達撤退命令時,他們想的第一件事情是,他們走了,這些難民怎麼辦?
  1971年,一名決斷敢言的法國醫生因目睹奈及利亞軍方造成的人為飢荒,回國後打破中立的協定,將事實揭露給媒體,並表示「沈默絕對可以殺人」,與另一名記者一起創立了無國界醫師組織(MSF),開始於世界各地戰亂、饑荒等人力或天然造成災害時進駐,提供立即的醫藥衛生援助。80年代時期,無國界醫師組織以「緊急救援牛仔」之姿躍升上國際舞台,以行動迅速、直言不諱以及「不該做卻還是去做」的行事風格聞名於國際,在其他救援組織因危險或地方強權而撤退時,無國界醫師組織仍能設法排除政治力阻礙進入每一個需要支援的地區,抱持著任何人都有權接受人道醫療救援的信念,不論對方身份、種族、宗教、黨派為受害者提供援助。
    他們的進駐,告訴了受苦的當地人,這世界沒有放棄你們……
  直至今日,無國界醫師組織已是全球最大的獨立人道醫療組織,在28個國家設有分部,在80個國家有專案救援工作,並仍舊秉持四十多年前創立的精神,在國際上無畏地揭發任何違反人權的事實或暴力事件,並在人類永不停止的災難中,持續深入前線以及資源極度匱乏的地帶,幫助那些在世界角落被遺忘的人。而他們,就是地獄中的希望。
 

動盪巨變的不安--<<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移動、邊界身分、離散情感、地下經濟、山城隱匿、悲壯自焚及歸屬困境的「流亡之書」。書中的主角是自中國大藏區翻山越嶺、飽經霜雪、長途跋涉至印度尋求庇護的流亡難民。這些流離故事的起點得回溯到半個世紀前。
  在中國境內流亡的藏族女作家唯色見證了拉薩的動盪巨變,以勇氣之筆一字一句銘刻紀錄家鄉藏人的生命境遇,這是喜馬拉雅山那頭的血淚故事。與此同時,在山這頭的印度流亡藏人於流離歲月中經歷了艱苦的生存掙扎,此為《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所試圖捕捉描摹的。
  作者鄧湘漪帶著最大的溫柔、真誠、謙卑和勇氣,進入印度藏人屯墾區從事田野調查。她不直接高舉人權大旗,也不吶喊訴諸國際正義,而是匍匐穿梭在流亡者的日常生活中,開鑿被遮蔽禁錮的幽微情感,體察各種隱而未顯的思緒。她就像當地人一樣,繞塔、轉山、禮拜、吃藏式食物、置身謠言紛飛中、與形單影隻的離愁共苦、為年輕族人的早逝同悲。在田野的實踐現場淬鍊多年,累積無數挫敗、創傷和反省,最終凝結成這部流亡民族誌。
  作者筆下的無身分黑戶、跳機西方者、人權運動者、黯然還俗者、邊境走私者、自焚明志者,在在體現出豐富多元的存活姿態與生命重量。然而,最引人同感共鳴的是,「日日流亡」的不只是藏人,田野工作者本身也是如此;「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不單指涉屯墾區難民在異鄉形塑藏式生活的經歷,也是研究者學習成為當地人(going native)的生命歷程。在自我揭露的反身寫作中,書寫對象與書寫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而帶著柔軟的閱讀同理心進入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紋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文化隔閡也將消弭於無形。

參與國際發展工作二十年有餘,以貼身在場的蹲踞姿勢,參與東南亞、南亞、非洲、南太平洋國家,以及台灣原住民地區災難重建之實踐行動與學術研究。近十年來,關注西藏議題,並投入印度流亡藏人屯墾區的田野工作。奠基於過往苦難現場實踐經驗的挫敗、創傷及反省,一路走來,試圖追尋以更加溫柔、合宜的觀點理解他人、自身和這個世界。自我的身體與精神世界擺盪於各種有形、無形邊界之間,在政治國界與族群身分疆界之上,思索人存在的道德面貌。作為一個投身族群情感流動研究的學術邊緣人,西藏民族的流亡生活映照的正是自我生存形式的殘缺,而我們總冀求著拾遺補憾。

  同是政治難民,緬甸克倫族、克欽族,乃至於羅興雅人的故事說來話長,若非小男孩於沙灘上的死亡背影,敘利亞人連一句話的發聲機會都沒有。但我們對藏人的問題雖不能說非常清楚,卻是知情的。這多虧達賴喇嘛的魅力、西方世界的同情與傳播,或是異文化的吸引力。但也因為如此,對西藏的敘事便顯得簡化、刻板,藏人的處境與生命便也單一——他們都抗暴,他們想逃離。
  本這部流亡藏人日常生活民族誌,將彼此的生命經歷勾連起來,使得遷移與離散不再單單指向流亡藏人,也讓我們同在一條船上似地經驗了流離。

 

 

相關書籍介紹
<<
最後的天空之後:巴勒斯坦人的生活>>

<<愛在上海諾亞方舟>>

<<五十個孩子:一對平凡夫妻的不凡旅程>>

<<烽火邊緣,愛的約定>>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