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代接軌,洞見國際力--<<圖解簡明世界局勢2016年版>>

 

最近,我總愛閱讀關於世界的新聞,也許是美國的總統初選,也許是南美洲的茲卡病毒,也許是中東一帶的情勢,又或是南海爭議…。總覺得,因為處在過於保守的教育界,導致自己的視野,往往就在於國小的教科書、國小的學生、家長而已; 因此,在國際與世界的理念趨使下,使我不得不去多方閱讀,讓自己得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於是,我閱讀了<<圖解簡明世界局勢2016年版>>身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每一刻,都有新的事件、議題、現象、趨勢隱然成形,推動著我們往未來前進。隨著時間流轉,我們接觸到的世界也越來越廣大,在一個全球村的世代,往往牽一髮而動美身,面對每日刷過眼前的大量訊息,如何才能不隨其盲從,立穩腳根,提出自己的思辨力,並清楚抓住每一個尚在萌芽、卻已蓄積大量動能的新契機,又該了解自己今日的定錨點,成了一個世界人、世界公民應該具備的視野。
  本書以()政治、()經濟、()環境資源、()國際社會、()文化,五大面向涵括世界的整體面貌,精選七十項當代關鍵議題,並搭配簡明圖解分析,除了貫通重要議題的來龍去脈,更概要呈現非洲、中亞、東南亞、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區域現勢,為你描繪出一幅既廣且深、與時俱進的簡明世界版圖。閱讀本書,不僅能蜩了解今日世界局勢的概況,還可通曉事件發展的成因與過程,更能掌握世界變化的脈動,進一步洞察未來發展的趨勢。

 

學生需要了解國際,才能跟上時代

常有報章媒體批評台灣的學生、教科書…等,缺乏國際觀; 為了映證這樣的論述,我實際翻閱了一些社會課本,也隨口問問孩子一些國際、國家的概念,果真如此。我以本書所提到的「氣候變遷--愈有感愈棘手!旱災、暴雨不斷,危機感與議題熱度同步升溫?」為例,詢問學生幾個例子:

  1. 請問你們有聽過或看過電影<明天過後><不願面對的真相><正負二度C>?
  2. 請問你們能說說看,什麼是<京都議定書嗎>?
  3. 最近在巴黎召開的氣候高峰會議,你們能說說看內涵嗎?
  4. <<圖解簡明世界局勢2016年版>>來解剖,也慢慢告訴學生。有些學生有聽過這些電影、名詞,但有些學生依舊抓不到頭緒。這本書,從書名「圖解簡明」,可以判斷出,它儘可能採用圖像、繪圖、表格的方式,去解構一個難懂的議題; 這本書,初步看來是適合大人閱讀的,但經過教師的吸收、消化,也容易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做一個淺顯而富內涵的課程設計。

 

    儘管我自己身為一位成人,也是一位國小教師,我發現我自己的國際觀似乎也不是這麼足夠,我回憶二十多年前,當自己還是一位國小學生的時候,好像也沒有讀過什麼世界的東西、看過世界地圖,嚴格說來,只是因為考試,而若有似無地強記一些國家、城市、河川、山脈等,但對於國際更深的認知,近乎闕如。

    而我甚至會去思考,在我國小、國中那個年代,有沒有哪一本書,是像<<圖解簡明世界局勢2016年版>>一般,帶領我們花最少的時間,卻能有最大的收穫,去了解這個世界?

 

接觸議題,認識國際的開始

    二十年過去了,我不想複製我的童年,於是,我從這些書裡所提到的主題,開始嘗試設計一些國際教育的課程,並且和孩子一起分享(我用「分享」為字眼,而不用「教學生」,因為我認為,我自己也處在學習階段,因此和孩子們彼此教學相長)

這本書提及的主題,包括了:

IS恐攻,提及了「難眠巴黎夜!伊斯蘭國毀滅式恐攻燃起全球怒火、各國嚴陣以待!」,以及最近中國大陸經常在媒體出現的-「南海對峙「爭第一強權!中美亞太戰略競逐激化,海上劇烈交鋒!」; 當然,最近幾乎全世界都在關注的「難民爭議--逃離戰亂家園,犯險只為求生!但各國人道良心卻難敵反移民聲浪?」。而在選舉過後,台灣的政壇也關心了「TPP協議--美國推動史上最大自貿區,與RCEP一爭亞太經貿龍頭地位!」以及關心,中國的「一帶一路--中國強勢主導經濟大布局,將帶動中亞地區重現絲路榮景?」。這本書,用最新的眼光,帶領我們與世界接軌。
    從這一本書的議題出發,我先從全班孩子們都熟悉的「敘利亞難民」出發。這一年來,報紙、新聞,連學生社會課的補充教材,都或多或少會提及一下。這些訊息,包括了難民逃往歐洲去尋求庇護、或是報導這些難民與宗教、土地的歷史淵源、或是提及了世界難民分布的比例、全世界哪些國家最常發生內亂或戰爭…,而我便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在地圖上按圖索驥,請他們找找看,敘利亞在哪裡、附近有哪些國家、鄰近哪個海域、首都大馬士革在哪裡…,我也會在地圖上,與他們一同挪移,告訴他們,難民就是搭著船,跨越地中海,經過土耳其或希臘,進而進入歐洲內陸的; 而在這個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便在地圖上,慢慢認識了這些國家、海域和地理位置; 孩子的視覺是很敏銳的,他們同時也會看到常聽聞的國家,例如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甚至還會比較說,哪個國家面積很大、哪個國家位置好遠、哪個國家的位置形狀很特別、哪個國家的名稱很難念…,這對我所任教的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而言,似乎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看地圖。而我發現他們觀察地圖的神情,似乎是非常專注,而且非常有興趣地仔細閱讀每個國家的城市名稱。

 

新聞閱讀融入國際觀,帶領學生認識大千世界

    其實,國際間每天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新聞事件發生,也或多或少會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聆聽到世界各地的新聞; 例如身在台灣,我們便聽到英國是否脫離歐盟的新聞、中美制裁北韓核武計劃、南美洲茲卡疫情蔓延導致小頭症、美國總統各州的初選…; 我也採取同樣的方式,帶領孩子們看紙本的地圖,或是打開電腦google地圖,在投影上移動手指,請孩子上台指出這些國家在哪裡。

   在這本書中,也提到了「阿拉伯之『冬』--北非、中東各國內戰烽火迄今難息,自由民主的春天何在?」,我帶著他們認識「北非、中東一帶」的知識,也讓他們在地圖上遊走,並鼓勵他們回家查找資料,認識世界,培養人道精神。在「分享經濟--破壞式創新不僅改寫人們生活樣貌,更衝擊傳統商業模式!」中,我也帶他們認識,某家品牌的咖啡,總會有一個「公平日」,便是在做類似經濟、人道上的彼此分享; 又如中國的物聯網,其實也是一種雲端系統的彼此分享。

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孩子對世界各洲、各國、各海洋的位置,幾乎是沒有概念的,有些說美國在亞洲、日本在美洲、紐西蘭在歐洲,有的學生沒有聽過我們鄰近的國家,如柬埔寨、汶萊,還有的學生不知道亞洲在哪裡,當然還會有學生不知道台灣的東部是太平洋…,零零總總的回應,都讓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當然,這樣的不可思議也不能全部怪孩子不懂,而是我們的教材、老師平日的教學、考題的設計、課程的內容,是否有觸及到國際的視角。

 

國際閱讀,認識紙幣、地理與人文

    有老師曾經問我,如果教師本身沒有時間看國際新聞怎麼辦?如果對國際新聞本來就沒有興趣怎麼辦?如果對敘利事件不熟悉怎麼辦、怎麼去解釋?如果不知道怎麼解說北韓核武事件怎麼辦?如果不知道G20的內涵是什麼怎麼對學生講述呢?其實,以我的觀點而言,我認為國小的學生,不懂這些議題是很正常的; 在國小的階段,我們只要讓孩子們「認識世界」就可以了。什麼是「認識世界」呢?簡單來說,就是讓他們知道北韓的地理位置在哪裡、北韓的鄰國有什麼?G20是哪些國家組成?歐盟是由哪些國家組成,請孩子在地圖上找出他們的位置。接下來,老師要讓孩子從「台灣本土」出發,比較看看這些國家和台灣的關係(亦即是國際教育中,很重要的「比較世界」),例如,南韓面積大小和台灣相差了多少?印度距離台灣有多遠?再進一步去談,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些國家的首都是什麼、在哪裡、還有哪些城市、哪些知名的文化史蹟、產業,再進一步了解國家的國旗樣式(如「加拿大的國旗裡有一片楓葉」、「尼泊爾的國旗並非長方形的,而是由二個三角形組成的」、「印尼國旗的顏色與波蘭國旗的顏色正好相反」…等等)、幣值(700越南盾約相當於台幣一元; 1歐元約相當於台幣36; 甚至還可以講述辛巴威之前一條土司數百元辛巴威幣。另外,還可以告訴孩子各國的錢幣名稱,如瑞士法郎、菲律賓比索、英國英鎊、印度盧比)…等等。

在這本書中,學生很想要了解的,便是「貨幣政策--日、歐量化寬鬆持續,美卻升息在即,如何牽動全球經濟布局?」,我再額外補充謝哲青的<<鈔寫浪漫>>,介紹更多各國貨幣讓孩子們認識。

 

走讀國際,拓展視野,培養思考力

    到了國中,學生的認知就不能僅止於此,孩子要了解的,包括了對這一則國際新聞事件的解讀,能夠說出事件的來龍去脈,判斷出新聞的重點,培養新聞事件中的人道精神與國際關懷。而高中的學生所要了解的,便更為深入,也許可以自行上網查找某些新聞議題,做一份析與探究; 嘗試用正方、反方的論點來闡述對新聞的看法,也可以從不同的網站或報紙,做一則新聞的比較與識讀,了解新聞媒體背後的操控,甚至閱讀外文新聞,看看每個國家的立場是否有所不同。

    就以國小的教師而言,如果沒有時間閱讀國際新聞也沒關係; 教師可以打開電腦或手機,快速地瀏覽、選取一段「新聞標題」,如「敘利亞停火持續,首日雙方互控多次攻擊」、「泰國旱象持續,潑水節要省點水」、「瑞士公投,擬將外國罪犯驅逐出境」、「巴爾幹國家管制移民數,逾6千困希臘邊境」; 從標題中擷取國家名稱,讓學生知道位置在哪裡、屬於哪一洲,並在地圖上正確指出; 若學生有興趣,也可以嘗試讓學生瀏覽這則新聞,或鼓勵學生回家研讀,並做記錄、與家人或同儕分享。

 

走出去! 世界就是一本大書

在與孩子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也逐漸對這個世界有了些許的概念; 比之過往,我更知道各國國家的地理位置、我會了解各個國家的經濟產業,並進一步了解為什麼這個國家的難民會這麼的多?為什麼這個國家的礦產很豐富,但是人民依舊很貧窮?為什麼這個國家這麼龐大,但是人民的就學率或識字率卻如此的低?為什麼一樣同處在亞洲,日本與新加坡的生活品質卻與中亞、中東有著天壤之別。對於世界,因為了解,所以關心,因為關心,所以持續探索,因為持續探索,所以展開行動。

於是,在以往,我熟悉的台灣旅遊,漸漸成了我過往記憶。我開始走向世界的旅遊,我開始對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廣袤的世界五大洲,有了思考、有了想像,有了踏查的渴望; 慢慢的,我也終能理解古人所說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當我看到日本安倍晉三的安保法推動成了新聞話題時,我走在日本的街頭,便想與幾位當地的日本人,用英文談談他們對此一法案的看法,藉以成為我認識法案的管道之一; 當我看到中國崛起與兩岸新聞熱議時,我走訪大陸時,便想和當地的居民、大學生,談談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學習以及他們對於國家的認知,藉以比較媒體與大陸人士的說法有何異同; 當我看到台灣有數以十萬計的東南亞移工,致力於台灣的產業發展時,我到了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時,便想進一步了解當地的產業狀況,藉以親身訪談、詢問,否則何以他們紛紛到台灣來呢?當我看到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地區,急欲脫離西班牙獨立時,我便會閱讀許多西班牙的文史書籍,並儘可能規劃一趟西班牙之旅,試著在旅遊的過程中,映證書上所寫的文句。

 

人道關懷,國際教育首重生命關懷

<<圖解簡明世界局勢2016年版>>,這是一本有深度的書; 國小的學生,需藉由教師的帶領,簡單的講解才能認識的思辨之書; 國中的學生,可以查找有興趣的議題,做一書面報告,與同分享; 高中的學生,可以從中學習新的觀點,與世界所發生的議題做一連結。

身為一位國小教師,在我的教學理念中,我們不是要培養國際的新聞專家,也不是新聞解讀、政治財經的分析師; 我們希望在國小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顆「國際教育」的種子,靜待他們能「放眼天下,擁抱世界」。身為一位國小教師,我更期許我們的孩子,能對世界不再陌生,能對國際有初步的概念,能在大千世界裡,學會感恩、包容與分享; 我更希望,當孩子有了初步的認知之後,能試著去閱讀有關於國際的書籍,包含介紹國家的工具書、介紹某個國家的文學作品、介紹某些新聞事件的報導,並試著走出台灣,走進世界。國際教育的養成,應該從小就逐步養成; 一張世界地圖,張貼於教室,對於孩子而言,便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 一次新聞的解讀,在課堂上討論、思考,對於孩子的世界觀,就有啟迪的功能。我們期盼國際教育,能在國小現場,逐步紮根,真正培養一個有遠見、有視野的國際公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