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激盪出不同的火花時,便容易看見自己之不足,以及他人優越之處。十一月25日,一群廈門團優秀教師浩浩蕩蕩到高雄市國教輔導團,準備進行一場兩岸的教育對話。
本次參訪的團體,是一群福建省及廈門市的優秀鄉村教師,因此,他們對於高雄市的國教輔導團,感到相當的驚豔。本次的交流重點聚焦於國小國語及國小數學的教育面向,讓彼此了解各自的教育制度與教學現況,以便汲取優點,「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在交流之前,廈門團教師已先走訪甲仙國小,並對當紅的電影「拔一條河」讚譽有佳,而此校正是孕育出拔河小將的搖籃,更是特偏小學的希望之光; 當廈門團的教師知道自己服務的學校即是類似於甲仙的環境、地理位置時,都紛紛期許自己:「台灣可以,我們一定也可以!」
在輔導團的交流中,國語文領域召集人李哲明校長率先介紹語文領域的編制及工作內涵,再由專任輔導員針對國小國語輔導小組所辦的活動,做一系列的介紹; 交流中,本團也聆聽了廈門團的參訪緣由,並對廈門團教師自認不足之處,提出寶貴的建議。
台灣的教育優點在於「自由」與「創意」。台灣這幾年一直在提鬆綁,所以老師不會被某一種教育框架限制住,反而可以很自由地將自己所學的,賦予學生,更重要的是,台灣教育趨勢是鼓勵教師發想創意教學,也鼓勵學生要培養創造、創新的能力; 然而,台灣的學生,也往往因為過於自由、民主,而變得較不拘謹,甚至將該學習的本份給疏忽了。
廈門團的參訪教師表示,他們的教育制度相當的僵硬且嚴苛,老師在上課前一定要先備課; 每學期也必須在寒暑假「認真備課」,甚至寫出教案供校方及老師們過目。廈門的教師,自我的期許相當的高,當然也反映在學生的學習之上; 福建省武夷山澄滸小學校長葉曉花認為,他們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己不再「獨尊生字、語詞教學」,而是「全文的理解」; 葉校長表示,大陸的國語課數,一學期要教32課,如果慢慢教,教得完嗎?
交流中亦提及,大陸的書法教學早己行之有年,且從一、二年級的硬筆書法再到中高年級的毛筆書法,每一位老師都具有書法教學的能力,那麼,反觀台灣呢?
在這次的交流中,大陸與台灣的教學都有可借鏡之處,最重要的不是孰優孰劣,而是在彼此的教育點上,看到了什麼。這次的交流,讓台灣團的老師們獲益良多,知道什麼是可以堅持的,什麼是應該補強的; 我們期盼還有未來的交流,以拓展輔導團教師的視野,迎向教育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