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遮陽避雨農具—彌陀斗笠
高雄市彌陀區,除了是虱目魚的故鄉外,也是「斗笠」的故鄉。彌陀的斗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從清朝開始,在彌陀的街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織斗笠,如今,只剩漯底里孫家一戶老太太在做斗笠,繼續發揚這項傳統產物。
自開始務農時,農人便想出一種可以遮陽避雨的東西,因此便隨手拿竹子、葉子,捆綁成帽子的形狀,發現這個東西不但不用錢,隨處可得,又耐蟲害和天候,所以家家戶戶都學會製作這項「雨具」,因此全盛時期,男女老少都會編斗笠,但也僅止於「家用」; 到了民初,彌陀斗笠逐漸傳開後,便開始有附近村莊的人,到此「學技藝、買斗笠」,在日治時期,還曾中日兩方合作,製作斗笠,開始大量生產; 光復後,腳踏車普及,斗笠流通範圍也普及於現今南台灣一帶; 一直到七十年代,都處於巔峰狀態。七十五年以後,因工業起飛,農業人口減少,許多斗笠都由大陸進口,再加上八十年代,兩岸關係改善,大陸的斗笠以超低價格進來台灣,造成彌陀斗笠業者幾乎全倒…。
斗笠的製作過程頗為複雜,必須先以桂竹做斗笠的骨架,再將桂竹葉一片一片縫製在模型上,接著,將每一片竹葉覆蓋在模型上,最後在斗笠頂上,套上小圈套,便大致完成; 從模型到完整的一頂,約需半小時; 最費工的,在於「剖竹」,因為竹片的寬度、長度必須一致,有些桂竹若品質不好,或是剖竹不夠精準,便容易讓模型斷裂、不整齊,間接影響接下來的步驟; 在黏貼竹葉的時候,也必須適度沾水,以手鋪平葉子,避免皺摺; 每個細節,馬虎不得。
製作斗笠,還有一種材料稱為竹籜,即竹的外殼; 原本是弧狀造型,剛好可繞一圈斗笠頂端,並捆住使竹葉不致於脫落,但現今都直接用小套環套住葉子,因為竹籜的加工與取材不易之故。
如今,斗笠產業在彌陀已淪為夕陽產業,年輕一輩不願意學,也沒機會下田戴斗笠; 孫家太太感慨地表示,先生已經生病沒辦法再做斗笠了,只剩下女兒留在身邊跟著學,她不捨的,其實是看到百年來的榮景,如今卻變得繁華落盡…。

照片8789彌陀唯一的斗笠製作人--孫太太。
照片8798烘乾過後的竹葉,縫製在斗笠骨架上。
照片8799最困難的工作-剖竹,此為剖開後的竹。
照片8800斗笠的骨架。
照片8804製作斗笠骨架的的模型。
另附兩段製作斗笠短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