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各位如果有關心這陣子的教育新聞,不論是國小、 國中乃至高中,其實都有一些蠻重大的變革, 有些甚至已經實行多年,往往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既然已行之有年, 就應該沒什麼錯誤吧!
按照時代演進的推論而言,教育的理想以及最終目的, 應該是讓學生能夠更快樂的學習,學習成效越來越好, 而學習的內容也可以滿足現實的需求,再進一步到踏入職場後, 能夠有產學接軌的機會; 但問題在於,每一次的口號,每一次的政策, 究竟有沒有達到這樣的目標?
我甚至想說,現在的大官大員,曾經在民國四、五○ 年代所造就出你們今天的豐功偉業的那些政策,真的不好嗎?否則, 為何時至今日,過河拆橋,反而要去推翻那些最傳統的政策, 然後再來責怪現代的孩子不如早期的孩子?
比如說,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可能要做微調了,有些「領域」 可能改回以前的「學科」,理由是,現行的「統整」 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 各個科任教師也未必能與其他老師進行課程的「整合」; 因此,可能再走回頭路。
比如說,明年大考要開始吹冷氣了,這個政策我實在不懂,三天的「 熱潮」都沒辦法叫學生忍耐嗎?還是確實要培養一群不能忍耐天候環 境的學子,然後再來批評我們的國軍超過35度就不用出操?
比如說,現在小三開始學英文,更有縣市要提前到小一, 接著還有鄉土語的轟炸,然後才來感嘆現在孩子的國語文能力低落! 問題在於,小一到小三在大腦學習語言的區塊根本就還沒完全成型, 一下子學這麼多種該如何應付?
比如說,現在的二次基測、指考、 學測真的很難理解學生的壓力有減輕嗎?在乎考試的, 是中段以上的學生,只要是考試,他們就會準備,考一次也好, 考二次也好,只要考試,就足以讓中段以上的學生焦頭爛額, 所以當初的目的:「分散壓力」,是真的嗎?
比如說,基測擬恢復百分制,這個更可笑, 這就是筆者當年考試時的原貌呀!上位者不好意思說「走回頭路」呀 !當初說以量尺才不會造成學生在分數間錙銖計較, 現在卻發現答錯一題和答錯六題的分數竟是一樣的太不公平了。
比如說,零體罰,造成許多老師根本不敢管教學生,說句難聽的話: 「孩子爛就讓他去爛,多管多錯,少管少錯,反正又不是我的孩子」 ,近日更衍生出「體罰險」,所以,零體罰真的好嗎?
比如說,解除髮禁,所以奇裝異服配上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髮型, 完全失去學生應有的單純,然後,他們可以理直氣壯的告訴你:「 這是人權價值、民主開放、自由學風」,而我們反而是老古板。 真想叫一群這些「時髦」的國高中生到教育部一日參訪, 然後看教育部的大人有何看法!
比如說,英語指考可能加考英聽,成效與看法當然見仁見知; 比如說,指考可能採取「不倒扣」的計分方式; 比如說,學制可能由六三三改為五四三,真的在說一些「五四三」 的話!
筆者想提的是,以上所列的政策,每一項都是當年筆者沒有「享受」 到的,也絕對是教育相關當局的大人所沒有經歷的; 但是,說實在的 我們小時候沒學英語,更別說英聽,沒學電腦,沒學閩南語, 大考只有考一次,更沒吹冷氣,考不好依舊打罵伺候…; 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的程度有落後嗎?
筆者只是在小學現場的老師,卻長期關注於教育政策的變革與推行, 純粹抒發淺見,希冀教育有撥雲見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