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竹籠,濃濃鄉土味
鹽埕區是高雄市在五六○年代最繁華的行政區域,在這裡,有幾戶做竹製品的,也早已傳了二、三代了,舉凡蒸籠、掃帚、竹篩、飯桶、浴桶及一些吊飾品,全都是鹽埕區五福路底引以為傲的手工品。
竹製品是早期台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皿,但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這種傳統器具不再受到人們眷顧,連同製作的技藝也逐漸失傳,乏人問津。因為端午節的到來,讓這些竹製蒸籠店的生意特別的好。其實當我要拍照時,赫然發現他們的老招牌上面還留著「六碼」的電話號碼,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些店及房子都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看來不起眼的店面往往讓人們忽略了它的存在,雖然古樸的老店和現代建築相較之下,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但每一個蒸籠都會令人發現它的彌足珍貴。
竹製蒸籠是天然材質,蒸出的食品口感好,也更入味,有著別的材質無法替代的地位。一般蒸籠的壽命可達四、五年之久,若用過洗淨晒乾,可以用得更久。目前,手工的竹製蒸籠大多銷往餐飲業、飯店、小攤販,生意還不錯,但是有許多「外來品」混入市場,不但無法摸出竹製特有的質感,也少了蒸籠遇熱所散發的竹子味。
製作一個蒸籠大約需要三、四個工作天,若遇到天氣潮濕,則材質容易受潮而發霉,就得花上一個星期才能製成; 許多年輕一輩的青年不願接手這樣單調、需要耐心又有風險的工作,所以目前的「竹製耆老」們仍擔憂無後繼之人。
製作蒸籠要將木片表面刨平,並將竹子切割成適當的長度,在第一層外框外緣再卡上一層,更要使上一些力氣和足夠的技巧。另外,做籠底時先用三支較粗硬的竹片卡入框內當作支撐,再逐漸把較薄的竹片穿插著編上去,所有的細節都必須注意。
不過看似容易的技巧其實學問並不小,像是蒸籠完全不用金屬釘木片卻能作緊密接合,就讓人得不可思議。如果用膠或是釘子作接合,蒸籠一遇熱可能會變形脫落,也會產生毒氣; 由於竹子的韌性強,最自然的嵌合方式反而最牢固。或許就是因為製作竹蒸籠講求技巧,做久了自然能夠掌握訣竅,其中奧妙自非外行人士一眼可以看穿,也讓人對師傅更加的敬佩起來。
在這裡,還看得到以檜木做成的浴桶,其香氣就是最好的藥浴療法; 有百年歷史的菸斗,是清朝文人墨客專用的; 其實也少不了現代化的筆筒、存錢筒、童玩…。當天,看著師傅專注工作的神情,我們看到小人物對於鄉土文物的熱愛與生命的執著,映證了「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工」的意義呀!
- May 06 Wed 2009 10:00
鹽埕竹籠,濃濃鄉土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