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過能改
有句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意思就是說沒有一件善事,比知錯能改來得好。就像「浪子回頭金不換」一樣,勇於認錯、改過,是金錢也無法換得的。做錯事是人之常情,但是要「錯而勿憚改」,只要知道錯在哪裡,並且願意改過,做錯都可以原諒的。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我們都不是聖人賢哲,難免都會有一時不察或疏失,而犯了無心之過; 尤其對於學生而言,更因為生活經驗的不足,以及自我克制的能力不佳,所以常犯出過錯,甚至連自己做錯事也毫不知情。其實有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做錯而是他們不知道這樣做是錯的。在我的班級裡,也常面臨類似的情況,比方說,主動開老師的電腦,這件事孩子的出發點認為幫老師的忙是對的,但他們不知道錯在使用老師的東西前,要先詢問老師; 又如「吃飯時擦黑板」,孩子認為幫忙擦黑板是主動服務的行為,但卻忽略了「時間上的錯誤」,因為這時的粉筆灰可能會掉入餐桶。
因此,面對孩子做錯事時,必須先告訴他們哪裡做錯了?是整個過程都是錯的嗎?如何改過?下次如果再犯怎麼辦?我喜歡孩子在做錯事時寫下省思手札,目的就是讓他們可以把事情的來龍去敘述得較清楚,老師也能更了解發生的過程,並且讓孩子學會用文字表達,來反省自身的錯誤及改進方式。做錯事並非不可原諒的,但要約法三章,若是「再犯」的話,就必須接受處罰,以讓孩子達到「不貳過」的境界。
歷史故事知名的周處,後來刻苦讀書、修養品格,最後除了三害,更成為一代忠臣,百姓皆為稱頌; 以及「史記」廉頗與藺相如「負荊請罪」這句成語,告訴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過錯在哪裡,主動請求對方責罰; 以及在報辦媒體上常可看到某些毒販、偷竊、行為不檢的人,出獄後能夠重新做人,服務奉獻,其實這都是社會上光明的一面,也是給孩子很好的品格教育,讓孩子知道一個人雖然犯了錯,但是只要決心改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將來都是可以獲得諒解,並且要做更多的善事,來彌補曾經的缺失。千萬不能將錯就錯,也不能抱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心態,要告訴孩子,做錯事,就要勇於承認、承擔、誠實,別畏懼懲罰。
今天要教給孩子的,不是禁止他們犯錯,而是犯錯後必須有「明辨是非」與「改過遷善」的能力。明辨是非需要用智慧去思考、用身體去力行; 「改過遷善」,則需要勇氣,需要「知恥近乎勇」的情操。
有人說,惡人知心無過,常人之心知過,聖人之心改過,賢人之心寡過。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也無法做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但至少我們都要儘可能做個「零缺點」的人,讓過錯化無、化零。
知過能改、品格教育的真諦雖然不列入我們的正式課程當中,但它卻是一種潛在、身言境教的課程,唯有身為師長的,都能夠以身作則,真心改過,相信做子女、學生的,才能感受到一股耳濡目染的力量,點燃人性的光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