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燈謎
我喜歡猜燈謎,算是一種興趣吧!但這種興趣顯然和打球、打電腦、逛街不太一樣; 一種是不停地動腦思考,一種則是全然放空。我的興趣,大概一年只會有一到二次可以滿足我,一次在元宵節,另一次則偶爾出現在中秋節。
猜燈謎,需要一些智慧,也需要一些語文或是歷史的知識; 其實不僅如此,許多謎面出現,要我們猜的是時人、科技名、股市名、新聞流行語、藝人、植物名、醫藥名、數學名詞,表示燈謎的牽涉範圍非常的廣,必須處處精通,廣泛涉獵,才能應答如流。
猜謎有時也靠點運氣,如果題目和腦中的想法可以「同步運轉」的時候,答案就可以很輕易地解出來; 但是如果出題者別有一番用心的話,我們就很難按照彼此的「默契」來解題了。當然,猜燈謎也靠一些技巧,比方說去年出現的題目,今年可能會受出現; 或者說,當提示是猜台灣地名時,就有些聰明的猜題者會拎出信封背面的地名來參考,或者是三字經、歇後語、詩經、論語、字典、股票大典、生物學…等。有時也比速度,我們的答案說出口時,出題者認為答案只對一半時,許多腦筋動得快的民眾,就會開始瞎猜類似的答案,比方說,有人講「口湖」時,接著就有人會搶「湖口」、「大湖」、「溪湖」、「湖西」,甚至連「澄清湖」、「向天湖」都搬出台面來,為的只是能快搶快答; 因為出題者只要求「答案」,不要求「思考過程」及解題的來龍去脈,所以搶答當然就得靠速度、靠腦筋靈不靈光了。有些人會及時call out求救,請朋友趕緊上網找答案,然後再「安全回報」…等。走一趟燈謎會場,會發現許多不可思議的舉動,這就是猜謎所帶來的趣味。
大概國中時,每逢元宵節,家人就會例行性地一起到廟埕參加燈謎晚會,那時候,書唸得不多,所以頂多只能猜一些簡單、專門給小朋友猜的題目,比方說「什麼花不是花-『五月花』」。後來高中時,唸了比較多的古文,也看了不少課外書籍,漸漸地較能掌握謎題的涵義,對於三字經、千字文或是古文家的文章詩詞,也較能領會,比方說「化粧舞會--『不識廬山真面目』」,所以才擺脫「小朋友專區」,一方面是自己不再和它們搶答,一方面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也不好意思和小朋友爭大餅。
大學的時候,也「慫恿」幾個好朋友一起去猜燈謎,只要得到獎品,就共用或是平分,許多同學知道我還有些微的天份,就真的陪我在會場耗了一晚,但是他們的常識也無形中增加不少。燈謎晚會的形式有二種,一種是「純猜謎」,就是數百題謎題掛在板子上,同時有很多題目讓大家再三思考反芻; 另一種是「娛樂性質」的,特別來賓表演完一個節目後,主持人會亮出幾張謎題,讓現場的人猜。我想應該是各地的民風不同吧!以前在東部,通常都是一首歌完再搭配幾道題,所以民眾就像蒞臨演場會般的瘋狂; 後來回到南部之後,發現絕大多是板子上掛滿整牆的題目,當然各有利弊也各有不同的趣味。
到了現在,每逢元宵節前後,我會在黑板上寫出幾道題目讓學生猜,題目當然又回到了前述的「小朋友專區」,比方說「二十點--『玉』」、「上下共用一層樓--『卡』」; 給孩子這種猜謎活動的目的,就是訓練他們思考與表達能力,讓他們想想看為什答案是這樣,以及如何用「理」向全班說明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當然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能夠答出謎底,也不適合做為評量的依據,但是我們可以啟發他們對於語文、歷史、諺語、字辭的興趣以及敏銳度; 甚至在教學活動中,告訴孩子為什麼會有元宵節?為什麼要提燈籠?為什麼有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為什麼又要吃元宵?
猜燈謎,是一種思考性的休閒活動,於我來說,不只是單純想得到答案或是得到禮品,它更代表的是一種不斷自我精進與自我成長的過程。當我們發現為什麼「子牙扮魯仲連--『尚遊說』」時,我們會進一步去找子牙的故事,去找魯仲連的故事,來驗證答案的合理性,這就是一種求知,也是主動學習; 所以別小看在廟埕前擊鼓又大聲喧嘩,看似粗鄙的活動,其實那都是學問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