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 行
我很喜歡旅行,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每次小組活動的自我介紹或是填寫畢業紀念冊時,只要是興趣那一欄,一定少不了填上「旅行」; 至於專長那一項,如果填上「旅行」倒是怪怪的,好像自己足以靠著雙腳走遍世界一樣,所以我的專長會填上「生態、鄉土文化、導遊、解說」; 了解我專長的人,大致上會認同我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 我還記得有一次寫作文時,我把「業精於勤而荒於嬉」這句話,擅自改成「業精於勤更精於嬉」,那時老師的評語是:「旅行很好,但別玩過頭了!」
和「旅行」相關的名詞很多,像是旅遊、郊遊、踏青、戶外活動、戶外教學等。在我的認知中,「旅行」是最高層次,除了要像「旅人」之外,還要將行動付諸於「步行」; 而且是步行有好一段路; 「旅遊」比「旅行」低一層次,但同樣像「旅人」一樣,喜歡在野外流浪,但「遊」的成分較高; 「郊遊」是國小學童常用的詞,比較傾向一種「大手攜小手,到陣樂逍遊」型的,嘴裡哼著歌,還拿著棒棒糖那種; 「踏青」就較像是全家一起出遠門,去草原或小山走走步道、呼吸新鮮空氣。這四個層次不大相同,所得到的結果自然就有差異。
許多作家了為突顯其清高,會把所走所見所聞寫成「旅行手札」,表示這些地方是他親自去過的,而且是融入當地的自然風光與特殊文化所撰寫成的記錄,僅出自他手,別無分號。一般自稱為「旅遊達人」的,喜歡「拼」,拼看看自己一天最多可以騎多少公里的車,拼看看一天可以走過多少鄉鎮市,所以他是「遨遊型」的:拼速度與拼戰蹟; 而小學生既不用去認識多麼艱深的人文歷史與地景,也顧不到業蹟,所以他的作文本清一色都是寫著:「今天秋高氣爽,我們全班/家去郊遊,看到青翠高山和涓涓溪流,感覺好舒服…希望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再來一次…。」所以大部分的小孩子對於「旅行」,都會詮釋成一伙人出去看青山看綠水和吃喝玩樂。「踏青」蠻像全家子利用六日一同去露營的感覺; 也是中年婦女和老伴較常用的詞,或者早起去吸納芬多精; 或者下午去做森林浴、打太極,都是踏青的範疇。其實,因為生活經驗的不同,造就出不同類型的休旅方式!
我是一個很隨興的人,所以出去旅行是很自由,很放鬆,很悠閒,很沒有包袱的; 說白一點,是一種很放肆、很放浪形駭的; 我可能今晚看到電視在報導鹽水意麵多好吃時,入睡就突然興起,規劃到鹽水的行程,隔天一清早就馬上搭火車或騎車出發; 我還有一次看到當時最HOT的南迴命案在知本李家的新聞,當晚就馬上打電話給主管跟他請假,事由是「病假」,地點是「醫院」; 但事實上是「休假」,事由是「旅行+泡溫泉」,地點是「知本溫泉區」; 我知道我必須這麼假藉各種理由才能請假; 隔天一早,馬上開車行經南迴過大武到知本,看到李家前果然如新聞所報:「美食咖啡座簡餐,台東泰安休息站」,接著下一期的旅遊雜誌就報導出來了; 想一想,不管是我,或是媒體,或是雜誌社,或是那些流動攤販,都有點荒唐。
我還有一次更隨興的,原本只是早上想去文化局看個報紙,後來卻莫名其妙地跑去地圖架翻翻花東線的地圖,突然看到有一頁全部是花東地區的美食; 那一次,我穿著短褲、涼鞋,也沒帶任何盥洗用具,就騎著小五十從文化局出發去關山吃臭豆腐、池上飯包、瑞穗喝牛奶、光復吃冰,又騎到花蓮市; 從白天九點多出發,就這麼麼一路吃吃喝喝逛逛,晚上六七點才到花蓮市; 當天也沒訂旅館,就像一個鄉下來的土包子一樣,去廟裡的膳房掛單一晚,身上流著汗,也沒乾淨的換洗衣服,就索性沖個水,在床上打滾把水吸乾,躺一下,也依舊一覺到天亮。那一晚,我夢到我的小五十吐著濃濃的白煙,只要催油門,喇叭就一直響個不停,意思要我別再操他了!那是最典型的「無言的抗議」。
隔天一早,我的小五十有點不易發動,排氣管果然排出一團團地煙,像癮君子一樣,吞雲吐霧,又濃稠又醺鼻; 我發動了五分鐘,不敢騎回台東,乾脆就把車寄放在火車站,坐火車回去,等到下星期再坐火車去花蓮牽回來; 從此,我才知道,要出遠門,也是可以火車和機車相互交換使用的。但是那一晚,我很擔心我的小五十就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將會是我旅行生涯中最具殺傷力的一擊。
其實很多年輕人都同我一樣,成群結黨相約騎車出遊; 自己在大學時也曾經歷過這「人不輕逛枉少年」的階段,所以對那些大學生三不五十就班遊、載男女朋友去陽明山賞花的情景一點也不驚訝。有人說,高中生嚮往大學生的機車生活,大學生嚮往社會人士的汽車生活; 但對我來說,一點也不認為有車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有車固然代表在某一社會階層或經濟能力,有著較「高」的地位,但卻未必在「生活品質」或「休閒娛樂」上佔有較豐實的享受。回到機車與汽車最初的發明,都只為了滿足我們最基本的交通需求罷了,一個是方便、短距離; 一個是安全、長距離; 但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機車與汽車愈來愈講究「美觀」與「高貴」; 就像機車原本只是單純的「方便」與「實用」,在我們這些「旅行主義者」的標榜之下,卻成了「征服」與「冒險」的戰利品; 就像機車原本只是上班所用,它卻也可以變成火車的替代工具,不只長途,更有「挑戰」的涵意。
但,仔細看看「旅行」這兩個字,重點應該是「行」,所以「車」的性能和高貴與否應該不是重點所在; 有一句話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所以古人從旅行當中體會到的道理根本就是從「行」開始討論的。陳文茜女士也說,旅行是從這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除了「腳」在走外,「心」也跟著腳在走。「行」在古語是「行走」之意,即「跑」的意思,這是不是表示古時候的人的旅行方式是急促、趕時間的呢?目前並沒有類似的資料考證,但我們知道,以前很多人的旅行都是坐馬車的。
「旅行」真正的意思,是要你全程都用走的,這對一鄉鎮或一縣市或許可行,但對跨縣市或是特殊地方(如花東狹長型、南投高山型)就較難達成。依照一般人慢慢走路一小時大約五、六公里的方式來看,一天走六到八個小時應該足以跨過一縣或是細細品味二到三個鄉鎮。我個人的習慣方式是走遠路時,會攜帶一雙直排輪,如果走得很累的話,才會讓直排輪來幫我承擔腳力。我還記得有一次從台東要走到知本時,雙腳實在太不爭氣了,大概走不到一半,腳底就開始隱隱作痛,當下趕緊換上直排輪才稍微解決腳痛的問題,速度也一下子增加了數倍; 我一直溜,大概快到知本街上時,有二位騎單車的環島朋友刻意放慢速度停下來和我並肩前進。他們說那是他們第一次環島,從花蓮玉里出發,騎了將近一百公里,正要到知本泡溫泉,在那裡過夜; 他還說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有人溜直排輪溜那麼長的距離,而且還是一個人這麼猛地奮力往前馳騁; 他們邀我一同拍照入鏡,留個資料交朋友,後來我才知道他們都是北部國小的老師,而我的旅行同好就在種種的機緣下,慢慢累積。
「旅行」也許不一定是真正的「步行」,但肯定和雙腳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騎單車」、「溜直排輪」。最近台灣許多地方,都紛紛築起環鄉鎮或沿河海的自行車道,正是單車和直排輪最佳享受的地方,但這種車道通常都是繞行鄉鎮的市郊,較難深入市中心,除非脫離那些己規劃好的車道,逕自騎到市鎮,才有辦法一覽市鎮的集散聚落。前陣子也有由民間團體所建構的「千里步道」,正是名符其實要「走」出來的,這種挑戰性更大,但卻是腳踏實地,體驗人和土地最親近也最自然的一種方式,未來可能串連起全台灣。因此,要走出這條步來旅行的朋友,應該正可以較有條理可循。
其實,旅行真正要有所收穫應該是事前先去了解當地的文化、風景等歷史淵源或古今地名的演變,從中去尋找歷史歲月與風貌改變的軌跡。我認識一個朋友,每次到一個地方之前,一定先上網查它的特色、步道有哪些植物鳥類、地名的由來、有哪些原住民族群、特有文化、交通是否便利…等,而且一定查當地警察局、林務局或觀光風景區,旅行完之後,一定把那些照片轉成光碟檔,並紀錄那是哪裡,最後做成像一本報告一樣; 他是觀光系的學生,他說他們系上的老師就是這樣要求的,沒什麼好大驚小怪; 而且他常說:「旅行要旅行得有意義,不是走馬看花。」相對於我們的旅行經驗,簡直是微不足道呀!
對於「隨興旅遊」、「流浪旅人」的我來說,「旅行得有意義」這份包袱似乎有點沈重。看看山、玩玩水、吃吃小吃,再留下美麗的身影,好像也讓人全身通體舒暢。打開旅行或旅遊的書,它才不跟你說道理,因為同我一樣純屬過客兼異客,旅客兼饕客的人,才真正多呢!不信的話,走訪一處風景區,看有多少人在討論地質與風景區的規劃。然後,然後,你就會明瞭,大部分的旅人,其實都有著共同的信念,也流著相同的血脈—隨興、自由、陽光與熱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