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中的歷史課程,即將納入台灣史,以往舊課程的歷史內容,從國小至高中職的社會科均曾提及台灣史,此次被教育部列為創舉乃是由於台灣史已「獨立成冊」,且納入以往被忽略的美麗島事件、兩國論、三一九槍擊案等。
筆者尚未閱讀這次出版的課本,但對於這次的改革,想提出一些期許!回憶當時,國小社會科曾有一章節的標題是「大有為的政府」,內容盡是描述台灣的德政,舉凡政府機關的清廉、辦事績效良好、服務親切,也提及民主國家的人民享有權力與義務…。老實說,這樣的內容並非完全屬實,也未必能讓所有的老師接受; 筆者並非質疑歷史課本的內容,而是這樣的內容完全是出自課程委員們的統一思想,僵化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如果能將這樣的標題改為「何為大有為的政府?」,這樣的內容不但豐富,學生的思考也多元了。真正的歷史教育,應該是提供讓學生認識此一新聞事件的指標,再經過思辨與資料搜索,用自己的話將事實詮釋; 事實是客觀的,透過語言的表達是主觀的; 主客觀之間會因每個人的背景與材料的不同,而有落差,這是歷史教育必然的結果。也因此,「大有為的政府」這個章節,應該是提供學生,有為的政府應該具備哪些指標,再配以上述的教學方式,完整落實。但這樣的歷史教學,往往被教師視為「拖時間」,因為時數的問題。
歷史教學的確有其困難度,不似地理有標準答案,也不像公民重在認識法條的規範與道德的塑成。教師本身對歷史事件的認定、對當地歷史的了解、對教材內容的敘述、對時事新聞的吸收…; 這些都會影響教師對於歷史內容的傳述; 教育部長口口聲聲要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但若歷史一旦涉及「考試」,一切的獨立思考都會被侷限於「一元」答案。
台灣人認識台灣歷史是天經地義的,但在許多歷史尚未明朗化或模稜兩可的時候,要老師及學生去判斷一個歷史事件,似乎不是一件中肯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