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命名
最近因為閱讀了多篇 陳健一 老師所撰述的「移動的學習角落」系列文章,便興起了我做相關實察探訪的動機; 於是,遂利用暑假時間,帶著班上幾個孩子,實地走訪校園,為校園的「各個角落」命名!
所謂校園的角落,也未必單純指校園的四個邊邊角角,而是泛指為所有可以活動、可以間隔開來的區域範圍; 在進行這個課程之前,我們必須讓孩子有「地圖」與「地名」的概念,簡單來說,包括一張地圖的由來、符號所指稱的目標物、方位與比例尺等; 而地名則教孩子學會分辨人文地名與自然地名; 人文的地地名包括頭城、官田、關廟…,自然的地名包括水上、大樹、南方澳、淡水等。地名除了認識台灣各鄉鎮名外,還可以從所居住的鄉鎮市區城、村里來判讀該地的資訊,比方說,林園鄉龔厝村、林家村,顧名思義即是有一群同姓氏的村民居住在一起而形成的聚落; 屏東竹田鄉糴糶村,奇怪的村名則源自於早期此地為稻米買賣的地方; 屏東縣麟洛鄉的麟頂村、麟蹄村、麟趾村則從鄉的形狀與位置,分別予以命名; 若對地名有興趣的師生,不妨一邊翻閱地圖,一邊品味地名帶來的趣味性。
在瞭解地名的來由之後,接著便可以將校園的各個角落命名了。首先,我從學校附近大樓的頂樓,俯拍了一張校園照片,照片內有操場、司令台、活動中心、籃球場、廚房、機車道和許多高從林立的大樹; 並將這張照片劃分為六個部分(比照村落的畫分方式),依序編碼,開始進行命名活動。
在這個活動進行時,我請學生從不同的面向來進行命名,包括:「它位於某目標物的哪個方位?」「這個地方曾經有過什麼大事件?」、「此地的特色為何?」、「哪個地方陽光照得到?」、「哪個地方適合乘涼看星星聊心事?」…; 這樣的目的,只是再次提點孩子,別忘記台灣許多的鄉鎮名和村里名,其實就是依循這樣子的模式來命名的,例如雲林崙背鄉就表示「位於崙-小土丘-的後面」、「嘉義溪口鄉即表示「位於溪的出口」、「鯉魚山、鯉魚潭當然就是山形、湖形看似為鯉魚所命名的。
進行二十分鐘之後,我便回收這份學習單,開始宣佈各位所命名的地方; 以「司令台和一部分的走道」這個區域為例,有人命為台道、高台、路前、士林、校長、命令、台前…,其中又以「士林」、「校長」最令同學感到新奇,命名「士林」的同學,所持的理由為:「司令」一直就變成「士林」,或許百年之後,真的就變成「士林村」了呢! 其實這位學生的命名方式,即是現存某些地名的諧音誤寫或誤傳(如笨港-北港; 貓貍-苗栗); 而命名為「校長」的,則以「人物」為考量,因為此地長期以來都是校長宣佈事情的地方。
而在回收的學習單中,也發現每個孩子的思維都不同,命名的角度也不盡相同; 而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考方式與行動踏查,其實很符合現在最流行的教育型式—一種創意、開放、多元、走出教室的教學方式。校園,就像是一個縮小的社會微型,只要透過人為的想像,便可勾勒出各種可能; 也許,下次可以試著嘗試,在校園的走道中,命名各種「道路名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