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一則新聞,內容提及一位住台東關山的小朋友立志為農,不但熟悉播種拾穗的動作,連操作起農耕機與插秧機亦有模有樣。這位孩子每天在大太陽底下,不畏日頭赤炎,還樂在其中,面對記者的問話,驕傲地說:「我九歲的時候就立志務農了!」看完這則報導之後,除了為農家子弟喝采之外,也提醒了執政當局:「為何需要由一位年僅不到十歲的孩子,來從事這種辛苦的工作?」。如果是為了「勞其心志,培養肯吃苦、肯耐勞」的意念的話,立意固然是良好的; 但若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苦於年輕人的外流於農業人口的不足,才讓小孩子下田工作去,政府的確需要重新檢討政策的錯誤,並積極立法,來挽回流失的農業人口。
台灣自從脫離農業時代,進入工商業社會之後,對於農業的投資越來越少,政府對於農業的保護政策也愈來愈漠不關心。年輕的一代不願走入田中; 父母也認為務農沒有前途,自然而然就不讓孩子有下田的機會; 到了高中職,也越來越少的農校、農專; 連大學選填志願時,農業系也越來越招不到學生; 更甚者,還堂而皇之的將單純「農業系」改為「農業化學、推廣學系」或「農業與自然資源」、「基因、栽培、科技學系」等。原來,我們整體社會的價值觀開始轉變,轉變成「農業」是一個沒有勇氣抬頭的產業了。
上一期的天下雜誌和日前的國語日報,都曾報導了一位年輕「穀東俱樂部」的主人-賴青松。他是一位踏實、執著於農作的年輕人,目前榖東俱樂部一穀份為30台斤,每人以12穀份為上限;一期作收割後,即進入碾米、包裝、配送的工作,以及田間綠肥的栽種。榖東們除了平時可到宜蘭看看自己稻子的生長情形之外,榖東俱樂部的三大節慶──三月插秧祭、七月收穫祭、十二月榖東會議,也都是榖東們聚會的時候。
賴青松在他的著作《從廚房看天下》中曾這樣描述日本漁協成功打造漁村的故事:「夢想的道路是始於每個人自己的腳下,無論身處鄉間或鬧市,集結眾人的合作社,就如同彩虹標記般,帶領人們通往善與美的彼端。而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重建生產和消費間的互信。」
筆者一直在思考,最近政壇鬧得紛紛擾擾的「本土」,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本土」?我認為這些農人最不忘「本」,也夠「土」,這才勝過新聞上口水戰的「意識本土」啊! 透過稻米的耕作,來牽成人與土地重修舊好,讓很多朋友站在泥土裡,發出燦爛的笑容,那是用錢買不到的。當我看到關山那位小朋友種出人的笑容時,我深深發覺那比種出香甜的稻米更有意義
台灣是以農立國的,當香蕉王國、菸草王國名號曾炫耀台灣時,蔗糖、茶葉曾經帶動經濟產值時,走到今天更別忘本,也多肯定一下我們的農耕價值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