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雄教授的”千里步道”夢想正在起飛。多年來,黃教授不斷鼓吹社區大學的萌芽與催生公民社會的塑造,這次結合了生態,期許台灣除了在發展經濟與啟迪人文素養的同時,別忘了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
環境教育是最能讓孩子感動的生命教育; 孩子從自然中看到一隻蝴蝶從卵、幼蟲、蛹,最後化成蝶,孩子的感受除了視覺的驚奇外,更能透過內在的反思,體悟到生命的延續性。千里步道在環境教育的意涵,即在於喚起人對環境的情感連繫以及激發出生命的力量。
我想說的是,台灣如此多的生態與人文步道,為何我們需要再走出一條千里步道呢?最主要的意義也許在於”由民間透過自我組織的力量”來完成,尤其在政治人物掌權的時代,能夠將提提議、勘查、經營、管理全權放手由民間來規劃,著實不易。其實,執政者的菁英主義思想一直是台灣社會的主流,任何方案除非走出菁英階級的界線,去發展公共論述,引發思想論辯,讓民眾參與,尋求社區支援,才能更親近於大眾。
當民眾愈來愈少做出決定時,對於任何事就愈來愈不敢做決定; 這次集結民間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塑造新文化,人必須走出私領域,關注社會脈動,從自己所站的位置,重新看到自己; 參與使人激發再學習的動機,啟動價值的思辨,當人能夠成為社會的主人時,人會興起一種自我價值感,去提昇自己的思考層次。千里步道讓民間有機會經歷社會重建的過程,使民眾看到參與社會與深化公共思考的正面力量。
我們堅持這個理想,期許台灣這條步道,在黃武雄教授、徐仁修先生、小野先生及其他同仁的帶領下,走出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