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十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包括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數個團體,共同加入此行列,為台灣打造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度。
體罰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現象,孔子亦曾”以杖扣其脛”來訓勉子弟,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在講求人權的現代,身體自主權越來越受重視; 師長沒有任何理由體罰孩子,所有打孩子的理由,不是來自無知,便是來自編造; 每個孩子最可貴的地方,莫過於自我價值感,這種內心的感覺,即是由他人與自己給予的長期及正向感覺。
教育學有個名詞為”月暈效應”,亦即當孩子犯錯時,師長若責罵他,會使得子的挫折原先僅為小小的錯誤,後來經由外力的施壓及過往的犯錯經驗,使得孩子自覺其錯誤越來越多,而體罰正是加速此月暈的急速擴散。體罰在心理學上,亦是一個”負增強物”,凡是負面的物質加諸於孩子的身上,都會表現出無力感,這即是典型的疲於學習效果; 反之,鼓勵、讚賞、給予物質、精神上滿足都能趨使學生向善發展。
哈佛大學奈伊教授曾提出”軟性力量”及”硬性力量”,前者指用關愛、說服、道德說理的方式,感化人心; 後者指體罰、威脅、暴力等手段抑制人心; 除了法律上的不允許體罰,許多教育學者及心理專家亦己証實體罰對於一個孩子的長期學習效果不但毫無助益,且對於內在的發展,易產生陰霾。
近幾年來,台灣教育界不推行”零體罰”,鼓勵教師以愛的教育取代鐵的紀律,但實施的效果如何,從報章不斷有家長的控訴新聞,大可窺知一二。其實零體罰最根本的作法還是從家庭做起,當孩子習慣於父母的好言相向,自然而然就能聽信於教師的道德勸說,而且視教師的規定為唯一遵行的標的; 但是若孩子習慣於父母的體罰,一旦教師廢盡唇舌,終究還是枉然。
人本基金會發行了二本零體罰的小冊子,期許”暴力教育”能真正了結,打造一個真正友善的校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