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報載,台灣一位高中生,因為憑著對美術館的興趣,而參加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推甄,並打敗世界來自上百位國家的菁英高中生,榮登金榜

    教育的問題,始終在分數、考試、興趣…等相關能力中不停地被闡述,更真切的說,應該是「公平」的問題,導致台灣親師生無法放心地任由考試制度有所變革然而,這一則阿布達比分校的新聞,卻讓我們看到,成績已非錄取的必要條件,反倒是興趣,才是上榜的原因。

    在我的教學理念中,我常告訴家長與孩子,不要為了100分、98分、96分而計較,因為這三者的意義其實是一樣的,都代表著對學科的精熟但除了精熟還不夠,我們更需探討學生精熟背後的學習動機,究竟是出於心甘情願,或是趕鴨子上架簡而言之,便是一種學習的素養。舉例來說,會開車的人,他擁有開車的能力,但卻非代表他具備開車的素養(也許他會闖紅燈、亂停車),同樣的,精熟的背後,也有學習素養循他是真的有興趣學習?還是只是盲從的學習?還是只是滿足某人的期待而為成績來學習?

    我也常告訴家長們,到學校求學,「培養興趣」是很重要的潛在課程之一現代教科書給學生的知識,其實在十年後,出社會之後就過時了,也難怪乎,有些學者痛心疾首地說,「我們都在培養一批無法與時代接軌的學生… 」。真正的學習其實是在教科書以外的廣闊天空,也許是課本教不到的待人處事的方式,也許是考試考不出來的公民道德,也許是無法立即看到成效的情意陶冶…,誠如這次錄取的學生,平日喜愛參觀美術館,又結合自身的語文專長,讓人文底蘊發揮的淋漓盡致。興趣與這些潛在的能力,可以跟著孩子一輩子,並進而累積經驗成了專長,在某領域照出亮點。

    這十多年來的教育走向,也確實讓純考試主義逐漸走向多元能力取向,但是否能做到盡善盡美,當然見仁見智,也各有受益或受害者。然,不可否認的,恒久學習的道路,是需要興趣當主軸,能力、支持、舞台當支線,循序漸進,逐步改變價值觀,也許才能讓孩子及家長改變對升學的刻板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