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師的視野成長-國際視野的培養與傳遞
我的國際視野培養歷程
當我還是一位大學生的時候,我記得我是鮮少看報紙的,頂多只是把報紙迅速翻過,就急著去做其他事情,要問我看了哪些內容、有哪些啟示,說真的,談不及一二。教育實習的時候,班級中訂閱了國語日報,內有各式各樣的版面,但因教學忙碌,又有許多事情要支援,所以草草翻過,但我知道裡面有一個版面,是為國際教育版。實習後入伍,因為單位的關係,我有機會多看報紙,也確實是用「讀報」的方式,來渡過我的從軍時光,但當時多關注於台灣的新聞、軍事新聞,對於國際新聞,幾乎不曾研讀。退伍後,當上教職,每天都會和孩子們分享台灣各大小新聞,但就是鮮少提及國際大新聞,除非那則事件,真的是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躍上報紙頭版版面,才會與學生討論,但接觸不深,談起來有些心虛。直到這幾年,我經常出國,總會在國際版面上看到我曾走訪過的熟悉國家,我才會深入去看這則新聞,包括發生的城市、事件、人物。
走讀國家,拓展國際視野
就從這二年來看,我走訪過了中國大陸、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 稱不上多,但也不再是鎖在台灣的井底之蛙; 也因此,走過的國家越多,便越有可能在國際版的新聞中找到那些國家的身影。就如最近馬來西亞的抗議風波我會特別留意,便是因為我走過馬來西亞,也曾和當地民眾談論過這則事件,所以回到台灣,我像在溫習這則新聞一般,越讀越熟悉,便愛上了閱讀這則國際大事; 又如走訪馬來西亞後,我又南下新加坡,看著當地到處懸掛著「SG50」的國旗,意謂著新加坡獨立建國五十年,而當時台灣的新聞也穿插幾則新加坡的報導; 我特別留意,也找新聞資料翻閱,只因我要前往新加坡,總得對當地有些熟悉,才能深入瞭解當地。最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想通過安保法,遭到日本當地人的極力反對,理由是這個法案,將可能讓日本人民重返軍事與戰爭上的恐懼; 我閱讀了好幾次,因為今年年中我剛去了日本,對這個國家的美善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也特別想針對這則新聞提出我的想法。今年寒假,我前往泰國曼谷旅遊,恰好暑假時發生了曼谷四面佛爆炸事件,我翻閱了好幾份報紙,除了想瞭解事件發生的始末經過,其實也在回憶我在泰國旅遊的美好感受。
我認為,走了越多國家,自然會對這些國家發生的事,點燃起一些關心的苗火; 就像你對運動有興趣,你便會去翻運動的書; 你對美食有興趣,便會想看美食的節目; 你對各地國家旅遊有興趣,你自然會想關心各個國家所發生的大小事。
走出去,你的視野會變廣,我開始如此相信。
國際教育新聞教學分享-敘利亞難民事件
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我發現應該有很多的小學生、中學生和我的「讀報經驗」是一樣的—缺乏國際新聞的視野; 因此,最近我的閱讀教育中,開始融入世界閱讀的單元,為的就是讓學生的學習,可以脫離狹隘的縣市與台灣,也就是說,學生閱讀新聞的面向,可以拓及某個縣市、台灣以外的。
最近敘利亞難民事件,在全球沸騰。我認為,學生有必要知道這一則新聞,因此,我嘗試設計了教學流程,也製作了投影片,為的就是讓學生能與世界接軌。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一) 展開世界地圖,請學生說說看,敘利亞位於世界的哪一洲?
(二) 當學生找到亞洲之後,再請學生說說看,敘利亞位於亞洲的哪個地方?(東北亞、西亞、南亞…等?)
(三) 以資訊融入的方式,打開google地圖,放大敘利亞一帶,讓學生知道鄰國有哪些、附近有哪些海域?
(四) 問學生是否知道最近敘利亞發生什麼事,請知道新聞的學生簡單略述。
(五) 教師播放自製的投影片及網路上的youtube相關影音,介紹敘利亞難民事件的新聞。
(六) 教師發下新聞閱讀的相關資料,請學生針對重點部分以畫重點的閱讀策略並記下重點。
(七) 教師提出四個簡單問題,供學生分組討論、發表。
1、 如果你是總統,你覺得怎麼做可以避免難民產生?
2、 如果你是難民,你想得到哪些心靈及物質上的滿足?
3、 雖然我們身在台灣,但你覺得可以怎麼行動,以幫助他們?
(八) 教師歸納本新聞事件的重點,並傳遞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這樣的課程,我一共設計了九十分鐘,學生從原本沒聽過這個事件,再到初步瞭解這則新聞,我相信孩子們應該已經慢慢進入到了國際學習的氛圍了。
國際新聞的提問與深層思考
課程結束之後,我把地圖送給孩子們,為的就是讓他們能常常看著地圖,並透過視覺的耳濡「目」染,得以對國際、國家的地理位置產生興趣,並進一步對國家的人文史地產生連結。這次的敘利亞難民事件的引導中,我也與他們談一些比較深入的提問:
(一) 為什麼同屬於西亞的這一帶,會產生這麼多的內戰?
(二) 為什麼每當到了八、九月,就會產生這麼龐大的難民潮?
(三) 為什麼敘利亞會有這麼多的難民?
(四) 為什麼這些難民特別想逃到歐洲,特別是德國?
(五) 為什麼這次事件中,美國和加拿大都受到輿論的攻擊。
(六) 為什麼匈牙利對難民特別排斥?
(七) 目前敘利亞由四大派系佔領,分別是支持阿塞德、反對阿塞德、伊斯蘭教派、庫德族; 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可能為何?
(八) 為什麼波斯灣一帶的國家都不想收容難民呢?
(九) 請上網查找資料,什麼是申根公約組織,其內涵是什麼?
(十) 請參閱地圖,並指出文章中敘利亞的難民的逃難路線。
(十一) 請比較二○一一年突尼西亞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的異同處。
(十二) 請上網查閱德國政府的網站,或相關網站,試著找出德國梅克爾總理對此事件的看法。
由於這次上課,包括國中及國小的學生,因此課程設計有難有易,重要的是,學生能在我的提問當中,找出事件的關鍵名詞。
用六何法,引導學生進入國際閱讀
這陣子,躍上報紙頭版版面的國際新聞相當的多,回顧這一個多月來,包括天津廠房爆炸案、泰國曼谷炸彈攻擊、馬來西亞淨選盟抗議遊行、聖城麥加吊臂墜落、加泰隆尼亞爭取脫離西班牙獨立…等。
許多老師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第一時間的反應也許和我一樣: 要教什麼?怎麼教?自己都不太清楚新聞內容,有辦法教得真實嗎?要用什麼課程來進行?…等。在教學時,我習慣採用六何法的方式,帶領學生讀懂這些新聞,例如:「why-為什麼會發生天津廠房爆炸事件呢?」、「where-馬來西亞位於亞洲的哪裡、它的鄰國有哪些?」、「who-這次歐盟決定接納這些難民的主腦人物是誰?」、「when-從敘利亞開始發生內戰,一直到現在的難民潮,大概歷經了多久的時間?」、「what-在泰國四面佛的攻擊事件中,有什麼線索是可以幫助破案的?」、「how-如果是你,你如何說服大馬總理納吉出面解釋這次的匯款案?」
每一個六何法的問題,都可以提供孩子了解新聞與解釋新聞的機會; 新聞事件如同社會領域中的歷史課目一般,都具有事件源頭、導火線、經過與結果,而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理性思考與邏輯推理的教學方式; 當新聞事件能加入更多國際的元素時,所能傳遞出來的訊息,將不再只是限於社區、台灣,而是能擴及整個世界; 同時,當新聞閱讀久了之後,會發現「世界地理、世界歷史」將會與新聞產生連結,而且就像在閱讀「歷史連續劇」一樣。
搭配地圖,文史結合,相得益彰
在教學國際新聞時,我還會搭配世界地圖讓學生知道某些國家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要找出與台灣的相對位置,及與台灣面積的比較,以了解該國的大小; 如此一來,學生才會對這些國家有感,甚至還能進一步帶出這些國家的首都、特色、國旗樣式。在這次的敘利亞難民逃到歐洲的事件中,我也帶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他們的遷徙路線、經過哪些國家、換算大概幾公里; 當學生有了地圖的實體經驗之後,對於這些國家的名稱與事件、位置,就會比較有印象。
結語-淺顯認識,逐步開啟國際視野
國際教育可以教得很深入,也可以淺顯地帶過; 對於國小的學生,我認為只要讓孩子有對地圖的概念、知道五大洲的位置、世界上有哪些大國家或知名的國家、國家的位置、知名國家的大城市…即可,為的只是讓他們有初步的概念; 俟孩子有興趣時,他們會再主動探索、查閱; 行有餘力,再將這一類的新聞世界,延伸到生命教育、人道關懷,即對「人」的態度。我也希望,從我對國際教育的不熟悉,再到現在對國際新聞的有感,這樣的教育歷程,可以影響更多老師,進而影響更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