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細膩,以致每一職業所需的專業人才可能越來越專精,相對的,一些較沒有能力或是身心功能不能滿足工作所需時,可能就淪為遊民這一類的貧窮工作者。
萬華一帶,一直是台灣地區遊民的「集散地」,理由無它,對面恰好是香火鼎盛的龍山寺可供庇佑,艋舺公園綠意盎然,又有遮風避雨的長椅與涼亭,捷運站、夜市附近人潮熱絡,乞討容易,遂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遊民天堂。台灣各個角落,充斥著遊民,地下道、車站、公園、海邊、廟宇、巷弄,全是他們的地盤。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存在是一種苟延殘喘,他們用卑微、堅韌的力量對抗社會對於他們的不友善; 他們不是不做,而是政府沒有給他們機會,他們不是不做,而是過多的規定限制了他們本身的條件; 與其他動輒自殘生命、自毀前途的人相比,他們反而更珍惜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日子; 論人性的操守,他們貧而不賤,論生命的格調,他們高而不貴。
去年花博宣傳期間,台北市政府積極掃蕩「有礙觀瞻」的景象,其中之一,便是「遊民的驅逐」,殊不知,會造成遊民影響市容的情形,其實有一部分是政府所造成的,因為沒有給他們合宜的工作機會與居住品質; 如今,想給他們一個緩衝的空間,又想視若無睹,豈不陷入父子騎驢的兩難對策嗎?有一位化名為追影的遊民,曾因為開設茶館,被警方誣指為情色行業,迫其歇業,也間接造成茶館的關閉,影響的不只是生意,連家庭都妻離子散,連身體也日漸消瘦,走到如此的地步,究竟是誰的責任?而在台灣,有更多的遊民,其實是在複製他們的故事,更多的悲情事件也在各地陰暗處上演,他們沒頭沒臉站出來說話,只能默默地在黑暗之處啜泣,等待被挖掘!尤其在報導城市黑暗面時,他們最是常客!
所幸,社福單位看到了,願意定期分送遊民三餐所需,在寒冬裡遞上溫暖的情誼,甚至提供吃以外的生活配備,如床墊、棉被、沐浴等; 然而,這是一個貼近人性的舉動,卻沒有辦法遏止遊民數量的攀升; 甚至因為社會單位過於「貼心」,反而可能產生更多游手好閒、無家無業的市井小民,願意向「遊民」的生活靠攏。
可行的方式,其實可以從簡單的臨時工著手,讓遊民暫時脫離虛無的狀態,像是擦擦看板、掃掃街頭、維護開放空間、清潔公共設施; 也許能夠從「勞其筋骨」的最騎碼工作開始,當可以讓他們邁向走入人群的第一步。
接著,可以在現行的蚊子館,規劃合宜的街友中心,讓街友、遊民得以有妥善的休閒、分享空間,在一天的結束之後,有了心靈歸屬的地方,這也許是一種奢求,但卻是人人平等的一種補救作為,至少比在街頭,造成市容的髒亂、造成社會的問題叢生,好太多了; 其實目前有些大都市已有收容中心的雛形,或許可以擴及到鄉鎮市。
除了生活住宿的提供之外,給予技能的訓練、培養一技之長,更可能讓他們再造生命事業的第二春。許多的遊民、街友,並非什麼都不會,而是時不我予,再加上多數人對於他們的刻板印象,導致不敢雇用他們,認定他們是偷竊、污穢的代名詞; 事實上,如果可以從正面的思維看待他們,找出他們的特殊才能,如縫紉、廚藝、粗工等,也許可以讓他們改頭換面,以清新的形象在社會上立足。
我想,一個進步的城市,除了展現高水準的政治體系、社會制度、文化素養,也應該顧及所謂後半段的人民生活,這包括失業率、經濟產值、快樂指數、幸福指標等; 而遊民的生活改善,肯定是社會繁榮與進步的指標之一; 就像在談一個明星學校一樣,除了看紅榜上有多少人之外,還要參照老師帶起多少弱勢的孩子、霸凌行為的輔導成效、後半段學生的自信狀況…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