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廖玉蕙教授與陳之華女士在一場閱讀分享會上,提出對現行教科書的批判; 筆者認同其觀點,想談談一些看法。
   個人認為,教科書可以是教學的「輔具」,但並非「必需品」; 有太多老師將教科書奉為教學聖經,導致師、生都過份依賴;
這是長久以來的弊端,也是必要之惡;
因為重視教科書的存在,讓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進度、成就評量時,都必須侷限在其範疇內,大幅減少發揮專業知能的可能性;
也因此,只要是課本沒有出現的內容,一概被歸類為「課外題」,進而「送分」,讓教師在命題上,惶恐不安。
   綜觀目前的一些教科書研究,發現歐美的教科書,內容生動活潑,彷彿故事書一般具有吸引力,且重金禮聘插畫家、故事家,為教科書「錦上添花」;
香港沒有所謂的國語課本,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優良讀物;
上海的語文教科書著重於文本的閱讀,插畫其實很少,而且字詞、文章的分析極其紮實(從PISA閱讀測驗報告可約略得知);
而且,北歐幾國重視國際觀點,在佈題上,可見一斑(不像台灣經常停留在小明、小英…)。
   台灣的教科書,短小又精悍,所以有些科目花了許多時間重複講述同樣的東西,但有些科目卻需不停地趕課;
在內容部分,以國語科而言,有些名作家的經典作品,竟被教科書的執筆去其精華,只留重要的字、詞,導致文章美感盡失,支離破碎;
數學常為佈題而佈題,例:小明拿了二十又七分之三元去買一又四分之三公斤的橘子,…,完全完全與現實脫勾;
社會的課文內容過於繁瑣,連參考照片是測驗範圍,而且比重還不輕;
自然科許多的觀念,往往囿於篇幅,只好斷章取義,草草就見結論,忽略過程。而各年級選用不同的版本,以及同版本各冊均由不同的編纂委員編寫,更常出現銜接上的問題。
   教科書應著重於「啟發」,而非「灌疏」,簡單來講,現在要教「美麗的家鄉」時,應給予許多指標,如公德心、環境衛生、政府效率、人民幸福感…,讓學生思考自己的家鄉是否符合這些條件,再去判斷是否可以構成「美麗的家鄉」;
而非一言談地由編輯大談我們的家鄉是如何的美麗…。
   教科書可以存在,但更多的課外文本、科學遊戲、補充教材,也不該被省略;
太重視教科書的結果,便是養成一群抱著書死讀的學生,不想主動求知,只等待老師解答; 而長期下來的結果,便是欠缺思考力,無法與他國匹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