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筆者已連續擔任三年的桌球、游泳班導師,對於學生長期集訓及比賽的經驗,想提出個人看法,並與有意讓孩子報考體育班的家長一些意見。

    在我的班級中,他們在三年級即進入體育班,初步為試探階段,即大概瞭解何謂體育班,競賽也以經驗交流為主;四年級為摸索階段,練了一年的體育之後,大概清楚自己能否符合教練及專訓的要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到了五六年級,則為志向確立階段,比賽開始追求成績,必須傳承良好風氣給學弟妹,也為升上國中的體能與體育班考試做準備。

    在集訓或外出比賽時,我一定先分派未來幾天的作業分量與課程內容,請教練幫忙督促; 若是比賽地點離學校不遠,我也會親自看比賽,順便輔導學生課業需求。在外比賽要選手寫作業的確不容易靜心,但至少藉由課內的力量多少可以讓選手的心不致於盲亂。比賽時,我也會打電話詢問教練比賽的情形,或是晉級與否也決定是否提早或延後回校,這時,又得再斟酌課程的進度了。

    在國小,因為包班制度,所以國語數學我能隨時找零碎時間補課,但科任課就較麻煩了,一方面一半出去比賽沒有辦法上課,一方面要補課還要與科任老師協調,處理課務行政的問題; 有時,真的沒有時間補課,我還得「兼任」英文、藝術人文、社會等科的老師,補足他們缺課的部分; 甚至,也要麻煩家長多費心指導孩子課程落後的地方。

    其實目前許多的中小學設置體育班,並非真正的「體育」班; 當然些體育班,真的是頭腦靈巧四肢又發達的。以我帶的班級為例,學業成績清一色在水準之上,經常可以參加全縣與全國的國英數比賽,而運動競賽,更是不落人後,每次比賽回來,總是捷報頻傳。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有些家長開始猶豫,究竟要讓孩子走體育的路,還是要走課業的路,其實這是完全相反的路; 而衍生出來的問題,即是走體育的話,出路好嗎?國小到中學、大學、職場有完備的管道嗎?多少位選手才能出一位王建民、盧彥勳?其他沒有國家或縣市肯定的選手,是否就要回歸普通職場與一般生競爭?

政府若要訂定選手的訓練時數與加強課輔,我極力贊成,只是當他們有了卓越的表現之後,國家能不能不間斷的栽培他們?而課輔的加強,也應衡量家長與體育班的屬性,究竟是「體育」抑或課業為主?體育與升學的關係如何制定?體育小將的學業門檻為何?導師與教練的權限為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