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獅戲甲 傳統舞獅藝術

「戲獅甲」是高雄一年一度的重要傳統文化活動,與北高雄的左營「萬年季」,並稱為北萬年,南戲獅。戲獅甲不僅是表演的藝術,也是高市前鎮區的一個地名; 戲獅甲位於前鎮區的西北側,在清朝的時候即劃為大竹里戲獅甲莊,因地形臨海,早期常有海賊入侵,故家家戶戶在農忙之餘,以畚箕為獅頭逍遣助興,娛樂大眾,也以武術走勢的方式,配合宋江陣的陣局,鍛鍊體能抵禦海賊之肆虐。

不僅如此,「戲獅甲」的地名尚有另一可信的傳說,因高雄早期經常舉辦迎神賽會,都由戲獅隊在神轎前當開路先鋒,因此有了「戲獅陣頭,甲於他隊」的美譽。久而久之,這樣的地名便流傳至今。

    而戲獅甲當地最重要的信仰廟宇即為「廣濟宮」,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年的歷史; 廣濟宮目前供奉保生大帝、中壇元帥、池府千歲,據傳是在清乾隆時代,董家祖先從大陸來台,為求水陸平安,而隨身恭奉,來台定居本庄後為董家專奉朝拜; 由於當地高雄尚未開發,仍屬蠻荒漁港之地,百姓生活困苦,醫療不盛,於是向保生大帝祈福,而保生大帝果真神威顯赫,拯救萬民百姓遠離瘴疾之苦。直至民國光復後,廣濟宮逐步改建,也經常舉辦祈福活動。

     以廣濟宮為信仰中心的共有鄰近十三個庄頭,庄民為配合慶典,先後組成宋江陣、車鼓陣等,並且會帶出舞獅來熱鬧氣氛。每次宋江出陣,青獅在前,怒目張口,仰觀天地,氣勢如虹,舞獅技藝無人可及。

    提到舞獅,就不得不談談舞獅的歷史。其實,有過史記的人都知道,裡面有一篇是描述精采的馴獅情節; 而在漢朝以前,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獅子的。當時,只有假扮獅獸作戲演出的方式,尤其在漢武帝時,因通西域,與各國結盟,招待外賓來訪時,會以歌舞來款待。後來透過長期文化交流,「真的獅子」才從西亞通過絲路來到中國。不過由於真獅表演驚險,傳出許多急性命的事,隧開始用假獅子的面具做表演,以凶猛的眼精、高聳的頭額頭,圓凸的鼻子為造型,呈現給觀眾,也流傳至今。因此,簡而言之,現在所見的「獅面、獅身」均是以漢朝為濫觴。

    而台灣獅的造型分南獅與北獅,大致以新竹為界,不論造型、跳躍均有些微的不同。大致的區分為南獅著重氣勢,不論擊鼓與動作均鏗鏘有力,翻騰技巧也輕盈; 而北獅則重造型,頭頂會加上獨角裝飾,毛料、紱球、鏡片都有所裝飾。不過,現在因為南北交流頻繁,傳統的區分已較不明顯,在戲獅甲的盛會中,也很難從造型與氣勢來分辨了。

    戲獅甲藝術讓高雄增添了文化氣息,也吸引許多國內外團隊到場交流; 不但傳承了文化,也讓更多對戲獅有興趣的大小朋友加入了獅陣/獅團的行列,更讓傳統的文化得已繼續流傳下去。

2315舞獅正在台前與在場觀眾致意。

2322舞獅登上高椿,一展高下。

2353 廣濟宮-獅甲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

2338色彩繽紛的獅頭,突顯精緻的造型。

2365賽前的試跳練習,令人膽顫心驚。

2417戲獅配合鼓陣,吵鬧氣氛,震撼人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