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培養孩子的美感能力
前陣子我帶孩子去參觀圖書館的美術展覽,有繪畫、雕刻、布偶等各式的媒材設計,每一位孩子看得目瞪口呆,再加上志工的詳盡解說,讓每個孩子不僅「看到」作品,更「聽到」作品,深入瞭解。
這陣子教育部主打「有品運動」,所謂的「三品」之一,即是「品味」,而四項的核心主軸則是「藝術紮根」,我想,這一趟美術之旅,應該可以給孩子充實的美感教育。
在台灣,由於升學考試掛帥,所以課表上的一些科目,常被視為邊緣科目,甚至是「有借不還」的,藝術人文就是普遍的科目之一; 然而,許多的研究告訴我們,長期沐浴在美術、音樂、友善、關懷等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其行為表現明顯地溫文儒雅、彬彬有禮,在社交、課業、品格等方面,也有較優越的表現。美感經驗是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培養而成的; 它不是速成,也不可以量化,只能藉由長期的接觸與薰陶,慢慢改變其氣質。
在我小的時候,明顯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涵養是極其缺乏的,所以當我擔任導師之後,立志要啟發孩子在「美學」方面的知能,以彌補自身的缺憾; 我常告訴孩子,我們不一定要當美術專家、音樂專家,但是至少我們進到美術館,都應該靜下心來欣賞作品,進到音樂廳,都能用心聆聽每一種樂章; 簡而言之,在今天的美感教育中,我們是要孩子懂得「欣賞」 ;我也常告訴孩子,在藝術的領域中,對於藝術的瞭解(認知)、藝術的創作(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藝術的投入、欣賞與感情的釋放(情意)更可以看出對於課程、人與事物的態度。
其實要喚醒孩子的美感經驗,培養美術欣賞的能力並不難。在家中,可以掛一幅孩子小時候畫的作品,讓孩子回想為何當時會這麼畫?用了什麼色彩?線條如何?畫的主題是什麼?家長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繪本(圖像越多越好,看圖可以發揮想像力)、做勞作; 在路上,可以引導孩子看一些特殊的招牌、燈飾、廣告; 就如同羅丹所說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觀察的眼睛」; 若有餘力的話,也可以上美術館等藝文場所參觀美展。
在學期末,我請孩子回憶美術課上過什麼?有哪些是最值得紀錄下來的,大多數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回答那一次的美術參觀。的確,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上了一學期的國語,但孩子最有印象的可能只是一次的書法課程; 上了十多個單元的數學,最能回憶的可能是買披薩來算分子分母; 所以短短的二個小時,就能給他們難忘的美感經驗,應該也是值得的一堂課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