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拜讀劉韻詩老師一文”群眾活動,兒童不宜”之後,筆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許多人在談論倒扁為何要讓孩子參與?個人認為,這次的倒扁行動雖然是以大人為主體,然而也看到許多學生組團參與,更看到有小孩依偎在大人身旁。孩子雖然不懂何謂民主、何謂真理,但藉由群體的靜坐與吶喊,孩子可以感受到一股震憾力,這即是目前教育所欠缺的部分—體驗教育--意即實地到現場,以眼睛看群體的互動,以耳朵聽正義的聲音,以肢體表達行動的訴求,這就是最典型的體驗學習。這麼有意義的運動,不值得參與嗎?縱使只有體驗二小時,但卻刻骨銘心。
目前的教育太著重於紙上談兵,因此「那些高材生」唸起課本的公民教材和禮義廉恥的真諦及法律條文、倫理道理、社會規範都能倒背如流,但實踐起來卻比小孩子還不如。
孩子親臨現場,就是實踐公民社會與形塑民間力量的一份力量。任憑孩子風吹雨淋、重低喇叭的重擊與紛亂政治的侵擾,也許殘忍,但卻值得經歷; 孩子不能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不受煎熬,不吃苦; 孟子說的很清楚:「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孩子的成長歷程雖然披荊斬棘,然而台灣的社會從威權時代走到今天的民主時代,沒有不痛苦的。
現在十歲的孩子,十年後回想起來十年前的自己,曾經懵懂地坐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只為滿足總指揮官的需求; 十年後的此刻,正清楚地知道,我可以採取合法的民主運動,逼迫貪腐的你下台;甚至可以站在施明德先生的同樣位置,當上一位領導者; 十年後的他,回想二十年前的自己,更檢視了一件事; 這二十年來的民主社會,是不是真的成熟了。
孩子參與這次的倒扁,未必是壞事,端看你是用眼前的靜坐問題; 或是用長遠的眼光來考量; 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的,從這次的參與當中,他知道了原來民主的價值是如此的可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