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著經濟日益發展,致使我們每天面對的盡是瞬息萬變的世界,每一次的認真投入,每一次的賣力演出,我們拼的都是業績、效率、利益,但是我們忘了投資那塊最深層,最需被灌溉的心田; 曾經有外國朋友這麼笑著跟我說:「台灣是不是如外界所言的文化沙漠?」我不知如何面對他的問話; 說是沙漠,卻又不那麼乾涸; 說不是沙漠,卻又缺少豐沛的藝文滋潤; 總之,台灣不論在營造美學、藝術、人文、情感等軟性文化的環境上,的確該再加緊腳步才是。
今年是莫札特250週年誕辰紀念,聽友人說,奧地利維也納這個城市街道上出現數十個類似柱子的立牌,紅色而鮮明,上面寫著”Calling Mozart”的大字,旁邊附著一排數字; 他一時不解這些數字究竟是為何作用,打聽之下,才知道是電話號碼,只要撥打上面的數字號碼就可以知道莫札特當時在那裡的事蹟; 相同的立牌,如果出現在台灣,一定是索票專線或是洽詢電話吧!不僅如此,街景此時也裝飾著和莫札特相關的應時東西,店內也有一些莫札特的系列商品,如茶杯、戒指、收納盒,而音樂商品更甭提了。
我那朋友說,只要是觀光景點,播放的襯景音樂都是高格調的旋律,更何況在今年的盛會中,莫札特的古典音樂絕對離不開維也納人對古典音樂的熱衷,連想躲開都很困難; 就算不會彈琴,沈浸在這樣的音樂世界中,多少也懂得如何欣賞。我開始思考,就算台灣有這麼偉大的音樂家,台灣也會全體瘋音樂嗎?或是說台灣根本就鮮有嚮譽國際的音樂家; 如果有,充其量也是那幾張唱片賣的好的歌手,但那算是音樂家嗎?還是嘔啞嘈雜難為聽的出其實在台灣,不論是人文素養培育、政令的宣導、活動的辦理,我們很少看到真正有水準的音樂融入其中,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政府長期以來從來就不重視和人們肚皮沒有關係但卻和精神層次有密切扣合的東西; 當李安的電影藝術、蔣勳的美學藝術、林懷民的舞蹈藝術躍上國際舞台時,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他們都留在台灣,他們會如此風光嗎?
就在五四運動那年,蔡元培教授發了”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學”; 西方哲學家曾主張美學就是情感的陶冶,是一種怡情養性、氣質散煥的昇華。套用在今天的社會上,太多的猜忌、鬥爭、悲傷等負面、不美的新聞充斥,讓我們忘記怎樣的美才是我們要去追求的; 說白一點,很多人根本不想追求美感,因為錢難賺,物質生活都保不住了,詩調書畫會讓人飽足嗎?台灣的建設越來越繁榮,建設只會讓城市看起來更熱鬧,但是文化的調和才會讓城市看起來更美麗。前陣子高縣某中學的校舍落成,受到許多人的詬病,其中原因之一即在於建築物的不美觀,我們不可否認校園的使用機能,內部空間規劃等硬體及教育理念、師生關係等軟體的重要性,但建物的外形、色彩才是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無形教材。
前幾天我們辦了一個創造力繪圖比賽,收件多達六百件,對象包括國小低、中高年級及國中組,我們幾位老師均覺得圖畫得不差,但是若要談得上水準,仍有些勉強 我們會後檢討到目前的美術(藝術人文)教育的問題。鄉目前的中小學藝術人文課程,隨著升學壓力,早己非重點科目(邊緣科目),學生自然而然不會將之放在心上; 而且一星期只有二節,哪位學生會在意它的存在?更甚者,課程名稱流為形式,教授內容則為重點科目的補課、考試或挪為他用;加上以目前的師培養成教育上,課程偏重藝術創作與理論的傳授,忽略了”藝術教育”本質,再加上藝術教師的資格檢定制度尚未建立,小學校欠缺藝術領域出身的教師,造成普通科系的教師同時得兼任藝術的教學,如此一來,師資無法適才適用,亦欠缺專業素養,學生得不到有系統的學習及情竟的培育和技能的探索,終究,藝術教育在學校中,是一門學科?工具?或只是徒增負擔呢?
前幾天收到五月份文化中心的藝文表演節目單,看到琳瑯滿目的節目內容,有大小團體的演出,有學校的動靜態展、有學者的講座、有親子繪畫及學生音樂比賽、有電影欣賞及討論。因為正逢即將畢業典禮的日子,所以也安排了不少畢典的活動; 打開這張節目表,就像打開一個深具美感的社會。
其實,靜下心閉上眼,坐在沙發上,想像面前有一幅砂畫,上面有隻海鳥佇留在礁岩上,隨著浪花濺濕牠的羽翼,而做出振翅欲飛的姿態; 隨手泡個花茶,聽著悠揚的音樂,讓整個人暫時拋開任何思考,沈浸在樂海世界,你會發現,原來享受”美”僅是舉手之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