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外藉配偶、新台灣之子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現象的焦點。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外籍配偶(以印尼、越南籍最多)所生的子女約佔13.7%,平均每七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新台灣之子,其所佔的比例確實很高。
一般說來,外籍配偶家庭多屬弱勢家庭,而在台灣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越是底層社會(弱勢家庭)的家庭,其生育率愈高; 而相較之下,高所得、高學歷的家庭往往顧及孩子未來的教養問題,往往不願多生; 再加上國人的生育率逐年下降; 未來台灣人口結構的變化,將使得新台灣之子與台灣子女的比值愈來愈大。另一方面,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其學習能力、環境適應均需有段謀合期才能跟得上台灣子女,而在學習的這段過程,不排除會造成行為偏差的現象。因此,整體的教育素質與輔導機制將會造成另一問題。
外籍配偶並非不教養孩子,亦沒有任何相關研究或因果研究的數據能夠解讀外籍配偶的資質與其子女的學習效益的關連性; 許多人對新台灣之子抱持「發展遲緩」的印象,其實是倒果為因; 主要是國家沒有完善的機制協助移入者適應、學習,也缺乏體諒、包容與尊重的社會氛圍,以致新台灣之子可能複製甚至強化階級現象。究其原因,在於環境因素。在台灣,外籍配偶語言、習慣、價值觀在教育與養育的著力點上,均有某種程度上的困難與限制; 台灣每個人雖然口中說的出要尊重多元文化差異、包容異己,但是從對外勞的施壓、法令限制、人權剝奪上,可以一窺我們落實狀況的端倪; 再者,台灣在語言的學習上,除了大力強調英、日語之外,絲毫不考慮到印、越等語言; 況且外籍配偶無法完全用中文和吾人溝通,吾人又無法學習他國的語言,如此一來,勢必會造成隔閡。
其實台灣對於外籍配偶的政策、教育、補助、照顧輔導僅是對於外籍配偶的支援罷了,真正要提高新台灣之子與外籍配偶的競爭力與適力的,還是從最務實的家庭教育做起。根據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芬蘭,不僅連年登上學校教育的的冠軍,閱讀、邏輯數學亦名列前茅,主要的原因即在於家庭教育的健全。
芬蘭做得到,外籍配偶的家庭也做得到!期許他們在台灣不僅是統計數字上的一筆數字而已,而是能真正在台灣發揮貢獻。
- May 10 Wed 2006 09:07
外籍配偶、新台灣之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