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談國語文備課範圍

前言

備課,可以增進教師對於課程的掌握度,熟悉度,可以讓自己的教學更得心應手; 備課的型式,分成好幾種模式,可以是自己完成的獨立備課,可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同領域的老師、跨校的組織…等所聚合起來的共同備課; 總而言之,備課是教學前的準備,也是教師檢視自我教學能力的好機會。

每一年的寒暑假,各縣市總是紛紛辦理許多備課研習、備課工作坊,也經常有許多第一線老師詢問我:「該如何在假期備課?」筆者茲就自我的備課經驗,與各位一同分享。

  • 大範圍備課
  • 課程架構:目前有許多老師在教學前,總會忘記瀏覽「課程綱要」、「能力指標」; 其實綱要與指標都是教學的「根」,任何的課程、教材均是由此「根」開展而來。當教師能先預覽該學年的能力指標,就比較容易掌握學生此階段所應具備的能力; 特別是有些老師教學操之過及,傳遞給學生許多較有深度的知識,倒頭來發現學生學習有困難,回頭翻能力指標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給的內容已超乎指標,對學生而言,已超過能力範圍了。
  • 文章綜覽:以目前的課數規劃,大致為十四課的課文,加上二篇的閱讀選文,再加上四個單元的統整活動; 因此,教師可以先迅速閱讀這些內容; 先思考,針對這十四課的內容,應該怎麼教?各課有沒有不同的教學策略?究竟想帶給學生什麼能力?從這些文章中,先概略了解有哪些文體、有哪些內容取向、有哪些可適合啟發人性善念、有哪些適合與生活結合。而統整活動往往都是單元統整,抑或國學常識; 教師也可以回憶之前教過哪些,和接下來的連結性的關係。
  • 語文精髓: 語文教學精髓包括聽力、說話、閱讀、寫字、作文,也許教師可以搭配習作,稍做拿捏。例如,第一課是新詩,可以把內容與說話結合(含詩的朗誦、輪讀、情意的表達、聲情的展現…); 第二課是記敘文,可以播放課文朗讀檔,讓學生先聽聽看課文內容,聽出了什麼重點,再口述表達; 第三課是論說文,可以請學生先找出文章的架構、規劃一次的論說文寫作; 第四課有一些生字的結構(左右分、上寬下窄),可以提出來,進一步要求學生寫字的工整性。「聽、說、讀、寫、作」、「字、詞、句、段、篇」、「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文體、形式、內容、意象」等,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交互使用,讓每一課的教學都充滿新鮮感。
  • 資料蒐集:有些教師習慣補充課外資料,這是讓學生額外學習的附加材料。建議教師在查找資料時.能夠保留一些學習的伏筆給學生,亦即是教師不要完全查好作者、課名、書名、新聞、地名、故事等資料,而是可以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行去搜尋。教師補充的資料,儘可能地扣緊「語文教學」,畢竟本節課仍為國語課; 當然,若是另外與學生互動的相關小遊戲、啟發學生能力的課程設計,則另當別論。
  • 文件製作:這裡所指的文件,泛指教師習慣給學生的紙本資料,如課前預習單、課中提問單、課後複習單、試卷、補充教材、語文獎勵制度…等; 教師在設計時,亦儘量結合「語文」課程的內容; 例如,在設計<台灣真美>一文時,儘可能地製作出與語文、課文結合的問題,而非「請畫出你心目中的台灣」、「你會唱出哪些台灣的民謠呢?」。當提問的內容取向偏重語文時,學生的學習就會圍繞語文,逐漸的,在課堂上思考,便會從「語文的學習點」上出發。

二、小範圍備課

小範圍的備課係指教師針對一課、一單元、一考試進度來準備教材。

  • 閱讀理解:閱讀理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趨勢,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年級,設計出符合該年段的閱讀理解策略,如低年級可能為重述故事重點,中年級為利用連結策略找出文本的因果關係,高年級為利用六何法自我提問。(詳細資料可參考閱讀理解官網,蒐尋「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師在準備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儘量將傳統的生字、語詞教學降低比率,逐漸提高篇章解讀的能力(低年級仍應加強字詞的學習); 而教師要提高篇章解讀能力,便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下些功夫,磨煉火候,多看幾次課文。
  • 問思教學: 問思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提問」、「學生思考」的一種教學方法; 當教師的提問能切到課文核心時,便能快速抓取本課重點,減少無謂的課程閒雜; 提問之後,便要引導學生的思考,有些學生不會思考、沒有想法、脫離課本的思考點、敘述過多與文本不相關的論述、羞於或不習慣思考…,這些都是需待教師逐步引導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先設計好想問出什麼重點,模擬學生可能的答案是什麼?希望學生的正確答案是什麼?這個過程如何去引導?目前坊間的教科書出版社均設計有問題層次的提問(教師手冊中有詳列),教師可自由運用,建議往中、高層次的提問發展。
  • 語文奠基:語文的內含包括聽、說、讀、寫、作,目前的語文教學重點太過於強調「閱讀」與「寫作」,導致許多學生不會聽話、說話、寫字; 但語文絕非只有讀寫而已,而是需要全能發展的; 當學生沒有聽話能力時,直接影響的,便是產生不正確的行為,間接影響的便是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下來,影響甚鉅。現在學生,不太會說「有內容的話」,如課文大意、「為什麼… 」之類的提問、用流暢的話說一段故事、敘述一件道理…,長期下來,影響到的是競爭力(大陸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說話能力,八成以上的學生均能侃侃而談,落落大方,引經據典、直指核心)。無法寫出正確、工整、迅速的字,則較無法展現自我的自信,不易引起他人的青睞,甚至無法把握有限的時間。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宜在這些方面多多著墨。
  • 各課掌握: 究竟怎樣才算是教完一堂課?每位教學者的說法紛歧; 有的認為習作、生字本寫完便完成了; 有的認為要訓練到簡單的口語、寫作才是完成(那何謂「簡單的」,可能每個人說法又不相同); 有人認為要寫完試卷、檢討完才是完成; 有的認為要寫完預習、複習單才算完整?有的認為必須把課文內容彙整成心智圖才算完成。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教師能時時檢視語文的教學基本能力,刻刻回顧自己的教學成效,便是良心教學了。建議教師可以從「課名、課文、圖像」三方面來掌握,請學生嘗試改寫有意義的題目(訓練訂題目的能力); 課文包括內容深究、形式深究…等; 圖像可以訓練觀察力、想像力、回憶文本的能力、摘取大意的能力、串接故事的能力…; 因此,教師在準備各課的時候,均要掌握到這些原則。
  • 課間連結: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先找出這一課的主旨是什麼?下一課的主旨是什麼?從這三到四課的主旨,去檢視看看「單元名稱」是否符合。或是看到「單元名稱」之後,可以試著想想看本單元、本課可能在寫些什麼。任何的學科教學,都重視「統整與歸納」,在課間連結中,教師可以先設計課程,包括:「為什麼這三課要編排在一起」、「為什麼這一單元題名為xxxx」、「這三、四課編排在一起,有什麼共同點與相異處」。因此,在準備課程時,宜先針對這三、四課、這一單元,來找出連結關係。

結語

自從教育部積極推動觀課、議課之後,「備課」成了教學前極為重要的教學步驟。擁有紮實的備課工夫,可以讓教學八面玲瓏,可以讓師與生的互動更為活絡。備課的過程,也許是辛苦的,也許是費時的,但是教學就像是一場挑戰、一場藝術一般,值得期待,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