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春一個舞台

 

一位街頭藝人的街頭生存秀

涼涼的街頭,大夥們都裹著大衣,人來人往的夜市走道,大家熙攘往來,一丁點兒也沒有溫暖熱情的感覺。突然間,耳邊隱約傳來一陣熟悉的歌聲,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拿著麥克風唱歌的青少年朋友,他就是所謂的街頭藝人。

   街頭藝人,顧名思義,就是在街頭上奔走賣藝的人; 他們也許有固定的工作,也許只是靠賣藝賺點銅板薪資,但是他們的出現,讓我看到一個人的自信、青春的魅力與每個人的多元潛能。

   我們在一旁聆聽,路旁的人,瞥了一眼便又趕路去下一個點,願意留下來欣賞的,寥寥無幾。有的人指指點點,說他唱得沒有歌手唱得好聽,還敢出來唱給大家聽; 有的人說他好有勇氣,竟然敢一個人出來唱給大家聽; 有的人索性掏了幾個銅版,往歌手面前的打賞箱丟了下去; 有的人四目打量,他究竟是何方神聖?

   當下,我被他專注、認真的眼神打動了; 我心裡有個念頭:「台灣需要更多的青年朋友,為我們社會增添一些藝術!台灣更需要友善的舞台,讓他們有發揮的地方!」。我約莫聽了十多分鐘,每聽完一首,便擲下十元,林林總總共鼓勵了五次,儘管數目微薄,但我在他邊唱邊說謝謝又一邊鞠躬的身影中,看到令人感動又驕傲的畫面。

 

人的信心,來自於舞台與肯定

   是的! 每個青春都是最有朝氣的,有了朝氣,就能帶給我們無比的希望。常看報紙,經常讀到:「十一歲年輕人因為無聊,所以嘗試拉K…」、「十五歲少女,留連網咖,感受不到社會的溫暖」、「二十歲的大學生,迷上飆車,夜不歸,不知人情冷暖」…,諸如此類的新聞,在令人慨嘆之餘,也不免讓我想到,如果我們可以給這些青少年朋友一個空間,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專長,電玩競技也好、魔術也好、拳擊也好,或是比較熱門的,如籃球、單車、田徑、烹飪、縫紉、美髮…,相信一定可以減少負面新聞的發生。

   人的信心,來自於自己所擁有的被受到肯定,而這些肯定正來自於他們是否有充足的舞台可以發揮; 舞台,就像是墊腳石一般,可以鼓勵一個人成長、反省、前瞻,而這些青年朋友所展現出的自信,便是一點一滴從此醞釀開來的。

  

謝宗庭-舞台就是機會的開始

我的國小同班同學--謝宗庭,求學階段是一位不愛讀書,又愛捉別人的同學,老師曾對他莫可奈何; 然而,在他國中的時候,因為被發掘了田徑專長,因此在全中運項目中,經常得以有參賽的機會,也屢戰屢勝,便逐漸找到自信的舞台。畢業後,他沒有繼續升學,獨自到高雄港邊當碼頭工人,正巧當時的高雄市長看到他,便積極栽培他加入運動的行列; 每天辛苦訓練,也加強信心與身心的磨鍊,如今的他,已是揚名台灣體壇的明星,曾拿下世運健力金牌,亦常到世界各地風光比賽,堪稱是我們班上的驕傲!

   每每有家長向我提及自己寶貝孩子的故事時,我總會告訴他這個身邊的親身事例。我更會告訴他,人要往前看,找到孩子的興趣,為他架設一個舞台,讓他時時刻刻可以發揮,慢慢的,就能找到自己傲人之處了。

 

政府應給予更多的發揮平台

   然而,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努力、家人的支持、老師的引導之外,我認為,政府部門也應積極建立一個友善的環境,讓少年朋友得以好好發揮,並且認為這樣的行動是光榮、驕傲的!

   以目前公部門與學校常推廣的校園活動、校園競賽,大多為閱讀、寫作、創意、運動類,如果可以再打造更多元的,如調酒、魔術、電玩、網頁設計、縫紉、機械、烹飪等,讓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也許可以挖掘更多的人才。而筆者認為,目前許多的競賽,獲獎人數均有比例上的限制,以致沒有得獎的同學,只能下次再來(偏偏下次可能就是一年後才有,甚至有些只辦一次便沒有第二次了),若是可以針對比較冷門或人數較少的項目,從寬認定,採取「推廣」的方式,也許可以激勵更多人。

   老實說,朝向技藝類發展的青少年朋友,對於主要學科成績,多半是興緻缺缺,政府不必擔心他們拿了獎狀,會排擠到其他明星學校的入學名額。筆者的理念是:「一只獎狀,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鼓勵」,人都是需要被鼓勵的,有了鼓勵,就有向前的動力。

 

青少年團體進駐各式活動

   筆者也建議,當各機構在辦理各式活動時,可以酌予考量讓青少年的團體(動態或靜態皆可)進駐,一來可以豐富、多元場面,二來也可以提振表演者的自信,三來還可以減少大型知名團體的費用支出。當青少年朋友在街頭會感到害羞時,是因為全場只有他一人,倘若,這個現場有了各式不同的青春少年加入,他們應該會感到光榮,因為自己是有能力才能站上這個舞台。

   現在的教育理念,是潛能培養、多元發展。師長的責任便是從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其表現,找到和孩子表現有關的專長讓他發揮。例如,某甲喜歡上課說話,除了告知要遵守上課秩序外,也要能幫他找到類似方向的才藝,如演說、主持、說故事、脫口秀、朗讀…等相關的專長; 某乙喜歡聽別人說故事,也許他適合走傾聽、服務、輔導、內省、社工之類的路。

 

落實真正的多元發展

   多元發展,是一種跳脫「學科本位」為主的思考方式,老師不是只叫他讀國語、唸英語、算數學,而是可以培養學生棋藝、電腦、繪圖、音樂等能力; 同時,當一位學生有許多興趣時,師長也應鼓勵他在這些興趣中找到一技之長,並積極引導他藉由這項一技之長,替未來鋪路。常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青少年有一個發揮的舞台,他便能認定這就是他的專長能力,而當越多人願意欣賞、肯定他時,他必定會想辦法更精進自己的能力,讓他的「粉絲」看到自己的突破、自己的亮點; 因此,歌能越唱越好、飯菜能越做越香、魔術能越變越高明、產品的設計能越來越符合人性,這些的精進,都是要有人肯定之後,才能達成的目標。

 

台灣的未來,在這群青少年朋友的手中

   十多年後,這些孩子將是社會的中堅份子,他們將引領台灣朝向不一樣的境界; 當這群孩子在求學時期,有被鼓勵、肯定的經驗,必能影響他對於社會環境的態度,反之亦然。十多年後,我們不會再「獨尊學術」,我們會因為十二年國教的推動而「百家爭鳴」,我們會看到我們曾經帶過的孩子,因為我們替他架設一個舞台,而讓他重拾信心,重燃光明。屆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個像吳寶春一樣,曾經不愛唸書但卻擁有理想的人; 像一個曾對自己沒信心卻跑出自我人生的林義傑; 像沈迷於電玩卻能掌握分寸,在WCG世界電玩大賽揚名國際的一群台灣學生…,而這些未來的光芒,不正是現在的我們,需要極力打造、培養的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