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報載,「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劃」將因三年的年限到期而喊卡,對此,筆者想提出一些看法。

筆者曾在花蓮、台東一帶唸書、服役近十年,深深發現,花東原住民地區最動人的元素,就是保留當地的傳統文藝。文化藝術是長期、耳濡目染的軟實力,當孩子沐浴在這空間裡,必能感受到部落的歸屬感,提昇對家鄉的認同。三年的時間,對於文化的薪傳絕對不夠,而這樣的計劃,往往也只是讓原有的能量,剛迸出火苗,就煙消霧散了。

其實,台灣目前的教育,仍是單軌制,每個學生都要透過升學管道進入另一學習階段,考科裡沒有原住民相關考試,家長的觀念當然希望重視主科,如此一來,將讓當地的文化無法傳承,甚至失根而乏人問津。筆者建議,也許可以在當地設立民族學校,讓學制一脈相連,課程亦規劃與當地文化有關,以便延續; 或設立民族自治區來因應。

這幾年強調本土教育與多元發展,照理說,應該更重視原民文化的區塊,因為他們大可透過陶土、雕刻、編織、歌舞、語言等,發展獨特的藝文,建立自身的專業; 對內的彈性、藝文領域,可以建立校本課程,對外亦可培養行銷部落的概念,達成文化產業與產學合作的精神。

這次的計劃是否確實告終仍是未知數,然而,筆者建議,未來原民會與教育部應多溝通,撥經費於原民傳統文化,而非僅分配到公益彩券的「盈餘款」。有人說,目前的鄉土文化、語言,已瀕臨急診階段,倘若再不重視,也許就要進入加護病房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