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蠻觸動我的。有一位女大學生,撿到學妹的大筆學費,向學妹要求需以三成做為酬謝,否則這筆鉅款,將由學姐留置; 學姐與學妹間的情感,竟然以金錢做為代價與威脅的工具,令人噓唏; 更何況學妹家境並不好,學姐這般的要求,讓我們看到人性的黑暗面。雖然他「依法行事」,純粹只是索取合理的金額要求,也不禁令人質疑,「留置權」和「拾金不昧」是否相互衝突。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學姐正是向學妹索取「代價」; 簡單來說,做任何事情,大多需要「談妥條件」,否則事成之後,沒有得到合理的犒賞,豈不是做白工?這樣的現象,在家庭與學校當中,亦是經常上演的。
曾經收過一封電子郵件,內容大致如此:小孩子在父母的桌上留了一張家事價目表: 幫家人掃地,十元; 幫忙盛飯洗碗,十元; 照顧弟妹,二十元…; 父母親也在孩子的房間同樣留著價目表:載你上學,免費; 準備三餐,免費; 出去玩,免費…。父母親沒有向小孩子說道理,只是用等同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有時候凡事都要出口閉口談條件、談代價、談獎賞未必是最好的,也未必是公平的; 孩子非常的自責,以後都不敢再向父母親「索賠」了。那麼,在學校呢?我常遇到孩子向我討獎賞,不然就是問我做了這件事之後有什麼好處嗎?例如:主動幫忙掃地可不可以換一個笑臉?考試進步有沒有獎勵?更現實的情況是,當我說:「做個好事,義務一下」時,有的學生竟然會回答「那算了…」,或是嘲笑一些主動幫忙的同學:「你很笨耶!做了又沒獎勵,幹嘛做呀!」身為師長的我,當然會阻止,但事後我更警覺到,原來在家庭教育中,就有一群過度溺愛孩子的家長,每天都要「孝順皇帝」--一群茶來張口、頤指氣使又嬌生慣養的孩子。
為了代價才去做事,看不到人性光明的一面; 主動幫忙與熱心服務的行為,才是具有責任感的。偶爾與不定時的獎賞,可以激發孩子隨時做事的動力,養成不計代價的服務情操; 過度與例行性的獎勵,只會養成依賴的心理與為了獎勵才去實踐的偏差觀念。
在這則新聞事件當中,我們衷心期盼學姐能不計代價地「完璧歸趙」,畢竟這是體現人性真善美的一面,也是給社會大眾一堂品格教育的課程; 我更希望,我們的孩子們,都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不計代價地服務他人,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