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勝有聲
相信每一位師長一定有類似的經驗:當學生或孩子不乖的時候,我們總是大聲的斥責他們,使其安靜下來; 但是和孩子慢慢相處的經驗多了之後,我掌握到「無聲勝有聲」的真意。
有實驗指出,從小在暴力、怒罵聲中長大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有情緒失控的情形產生,以後也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相對的,從小在和顏悅色與說理的環境下成長的小孩,長大後也較容易包容別人,對於情緒的掌控也較能拿捏得宜。
國小的孩子,對於聽覺,是比視覺還要敏鋭的; 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對於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每一個風吹草動,都能使其分散注意力。如果家長成長告訴孩子要口說雅言、輕聲細語,但自己卻是口無遮攔,什麼話都說的出口,那麼相信這種「身教」一定不能讓孩子所接受; 更甚者,會因此而模仿。
當自己初任教職的的時候,也曾為了管理班上的秩序,而大發雷霆,當下的情況雖然馬上安靜下來,但是不過幾分鐘,又開始失控,所以一堂課下來,破口大罵了幾次,也傷了喉嚨好幾次; 後來我改以輕聲、嚴肅的方式,不斷重覆著「安靜」、「注意」,也用手勢輔以聲音,等到默契培養起來了之後,我發現同樣也能改善秩序問題。
當環境一片混亂的時候,老師的破口大罵孩子不見得聽得清楚,反而助長了失控的場面; 但是只要做個手聲,不用出聲,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在家裡,就算孩子大吵大鬧,家長也不必急於跟著「起鬨」,一來,孩子會認為「大聲的就是老大」,不但給孩子不好的榜樣,也傷了和氣; 二來,孩子會在心裡留下陰影,而有損親子關係。
去年,出版了一本暢銷書「柔性權力」,內容提及了用溫柔、善良的方式,去對待失序的環境,不見得比用強硬、威脅的方式來得差; 也就是說,當家長能夠在情況所不能容忍的時候,忍住情緒,輕聲細語地對待孩子的話,也能收到不錯的效果,只是這種修養,是需要靠時間來培養的。然而,有時不免大聲的吼幾聲,也不失為教育孩子的另一對策,只是這種策略能夠儘量減少。
前陣子,上了幾場生命教育的課程,才體會到「內蘊」力量的可貴,那是一種靜謐、生命力量的累積,等到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散發出來的就是一股潛沉又善良的力量; 而身為師長的,就是需要培養這種力量給孩子,讓他們都能以「無聲」、「微聲」來取代「有聲」的環境,如此一來,不但容易管教孩子,也能提昇孩子的氣質。
- Sep 16 Sun 2007 17:51
無聲勝有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