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誤會與包容--一個妥瑞氏症的孩子

我有一個孩子,從三年級帶上來,現在已經五年級了; 三年級的時候,覺對他是一個絕頂聰明、反應又快的學生,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經常坐不住,容易分心,也因為這樣,常惹得全班「雞犬不寧」,我和他的母親也為此焦急不安已。

    一開始,只經常向他母親提及孩子上課的表現,礙於教學經驗的不足,我們只是單純認為他愛講話,調皮搗蛋; 當時我大概了解多動或過動的狀況,但因為他的程度還不至於如此嚴重,所以也就以「不乖、吵鬧」來判定他的行為,無形中,也以嚴厲的態度來管教他。

    一直升上五年級,原本以為情況會逐漸改善,卻萬萬沒料到,不但沒有轉好,反而變本加厲,於是我寫聯絡簿告知其父母,尋求改善,更令我意外的是,隔天我看到其母親的回應:xx經醫師診斷,具有妥瑞氏症…」,當下,我愣了一下,只感覺到,原來這二年多來的管教方式,全都偏了,對待他的方式,也極其不公平,連母親都心痛地告訴我:「哎,這幾年都白打了」; 母親告訴我,這幾年來陸續有去小診所檢查,但醫師都認為他沒有什麼問題,也都認為,注意力不集中是許多未成年孩子具有的現象,但其母親心裡依舊不安,只覺得孩子一定有某個方面異於常人,所以特地帶到大醫院再做詳細的檢查,也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進到醫院時,醫師先請孩子坐在椅子上,由醫師觀察數分鐘,醫師看到孩子的眼睛不停地異常眨眼,初步判定為妥瑞氏症,醫師也告訴母子,其實輕微的妥瑞氏症並無大礙,情況也因人而異,有些會抽筋,有些會吼叫、聳肩、眨眼、情緒異常、坐立不安、焦躁…等,而妥瑞氏症也會隨著年紀,慢慢消失,通常在青春期就能改善,也不必刻意吃藥; 令人欣慰的是,妥瑞氏症並不會響到智能; 而這樣的解釋,也告訴我們,只要孩子的行為不太影響他人,仍舊可以正常發展,正常求學的。

    其實對於升上五年級才瞭解他的情況,身為教師的我,難免也會有些自責,如果可以早一點認識這個名詞,或是能對這個病症有所認知,或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父母親安心; 更重要的是,對於管教他的方法,或是他與同儕互動的方式,我們都可以有更大的包容。而這樣的事件,也讓我意會到幾個問題。

    首先,師長除了關心孩子的人際、課業、家庭狀況外,更應該了解其異於常人的行為,特別是這些行為「隱晦不明」或是「真假難辨」的情形。若是對於行為有異常的孩子,也應多方請教、上網搜尋,甚至詢問醫師、輔導室或特教資源,以適時解決難題,最重要的是,我們才能以更合適的管教方式來輔導; 若只是一味地用傳統的方法,對待每個孩子都千篇一律,一視同仁,這是會對有病症的孩子產生不公平與反效果的。

    再者,對於教師的部分,我們有沒有更多的進修管道,是可以讓師長得到許多醫學資訊,而這些資訊是與孩子的在校生活習習相關的。 比方說,在普通班級裡如何輔導情緒障礙的孩子? 學生生理期來的時候,有沒有哪些營養午餐的菜色是不能吃的?當家長說孩子生病可能是「輪狀病毒」引起時,老師會知道這個病毒是什麼嗎?又如自閉症的孩子,怎麼引導他逐漸走出自我的空間?

    對於我們在五年級才知道這位孩子是輕微的妥瑞氏症時,雖然帶點不安與恐懼,但終究仍是慶幸的,至少在國小階段還可以有親師陪伴的時間與空間,至少親師能改用更寬恕更溫柔的態度接納孩子的行為; 當然,這樣的行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改善,但最起碼我們都可以再等下去,持續期待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