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教育部提出國小學力普測政策,筆者曾擔任二年前學習成就指標測驗的施測人員,對此,想提出個人淺見。

台灣大大小小的考試何其多,從校園內的抽考、週考、期考、模擬考、復習考、段考、小考,一直到政府單位、坊間私人機構所舉辦的各式各樣競賽、測驗、選拔,再到選才的基測、學測、統測…等,林林總總的考試,讓台灣確實成為考試密度極高的國家。

    在談施行學力普測之前,筆者想談一個小小的教學經驗:每回請學生在課堂寫作文的時候,有幾位學生總是寫不到幾句,就懶得動筆,開始塗鴨,左顧右粉,絲毫不將作文視為一堂課; 不久後的一次作文課,我請別班老師來「監考」,也刻意將全班同學換了座位,連公布題目、發稿紙、注意事項宣讀…等流程,都「故作神秘」,儼然一場真正的「大考」一樣。但是,這堂作文課,其本質還是作文課,沒有涉及到年級或學校的行事與命令,只是單純的協同教學罷了; 然而,那一堂課,每一位學生都振筆疾書地寫,連平常寫不到 三兩 句的學生,也硬是擠出了近半頁; 事後,幾個學生跑來問我:「老師,這個是考試嗎?怎麼會有別班的老師來監考?稿紙看起來好正式喔!

    其實,一點也不,這和平常一樣,都是單純的「作文課」。

    我想表達的是:「營造考試氣氛」。其實台灣的考試太多了,但是對於大部分的學生而言,不太會去管平時考、抽考、週考、期考…,反正在意的學生,只要是考試,就會準備; 沒有心思考試的,也不會認真準備應答; 也就是說,在乎考試的學生,10%的學習態度都很重視,不在乎考試的學生,就算考試成績佔70%,他依舊一臉不在乎。所以,就算是普測,如果沒有營造出「考試氛圍」,也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

    那麼,你會問,學生在乎的是什麼?在教學現場觀察了幾年之後,我發現他們在乎的就是一種「考試的氣氛」。記得國小的段考,每次都會換座位,而且會有不同的監考老師,考完之後,收齊全班的考卷,再密封處理,將名字釘住,交給其他班的老師閱卷,整個過程有別於平日的考試,「煞有其事」; 每個學生都小心應答,深怕成績被主任或校長知道(其實主任、校長也不會閒到去看成績); 而段考當天,全校都上半天,下午是溫書假; 上了高中,還有放過一整天的溫書假。筆者想談的是,這樣子所營造出來的考試氣氛,其實是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玩真的! 真有這麼一回事」的,而不是只有考卷發下,借鉛筆的借鉛筆,搧風的搧風,想上廁的想廁所…。

    所以,學校現有的段考,其實就可以用普測的模式來比照進行; 增加其他年段的監考老師、調換座位、變換鐘聲、跑班、考卷精緻化(排版、題目均有別以往)、增加畫卡、採題目卷答案卷分離、宣讀考試注意事項、交換閱卷…; 若為了達到「瞭解需補救學生的學習情形」,只要教師將成績送到學校主管單位即可,再依指示呈報上級即可(或由學校依課業落後輔導辦法自行處理); 根本不需要透過教育部,下達命令給教育局處,再下達到各學校,再下達到各班導師、科任老師,然後再砸重金、寫計劃來辦理補救方案。學校能單獨做到,省事便利,又減少普測所帶來的人事物開銷,何樂而不為?

    所以,筆者認為其實不需要普測,只要從最簡單的校園考試環境著手,營造有別平時的考試氣氛,考後再確實針對需補救的學童來加強輔導,應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了; 切忌不要只為了辦普測而辦普測,最可怕的是,做了一大堆「普測數據」,結果只是統計量表,然後放在教育局處,束之高閣,就不再當一回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