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鏡
與人相處,其實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每個人都帶著「兩面鏡」來看對方,也被拿「兩面鏡」來照著; 尤其是說話的時候,更會讓人產生不同的聯想。就舉在MSN上面聊天來說吧,如果有一個朋友丟了一個訊息:「你很過份耶!」這是開玩笑的嗎?還是認真的?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不同的表情符號、不同的對話方式,都有大大不同的解讀空間。
前陣子一個朋友向我抱怨,說他被上級長官盯上,只要有一點小事,就會被「無限量」放大。比方說,只是外出五分鐘辦個事情,竟然會被說成:「這個人每次辦事都五分鐘、五分鐘的,也沒請假,出去辦事情也都不會跟人家交代一聲…」,又或者上班時和朋友聊電話,就被說成:「你是來這裡聊天、交朋友的嗎?講電話都不用錢的喔…」。
但是,挺他的人可能會說:「這個人不錯,辦事情很有效率,只要五分鐘就辦成了」,或者「他雖然出去辦事情,但份內的事總會得很好」,又或者「他對客戶很有耐心,說起電話總能耐心、仔細地解答對方的問題,是難得的好職員」。
的確,同樣的一件事,經過不同人的解讀,便會產生不同的說話方式與態度,而更常引申出來的,便是人際間的溫暖與嫉惡。好友之間,會極力相挺,儘管有一些小過錯,也會盡量消弭,不讓壞事蔓延擴大; 結下樑子的人,一抓到把柄,就馬上大肆渲染,小事化大,絲毫不給對方喘息的空間。
記得第一年教書的時候,因為經驗不足,所以很多事情都會請教其他老師,有的老師態度很好,會告訴我:「你很不錯喔,不知道的都會問,不像有些新來的老師,都瞧不我們這些老的…」,但有些老師則一副倚老賣老:「這些新來的,什麼都要問,不會自己去學嗎?」同樣的請教方式,就會產生極端的回應方式。
其實,這也告訴我們,同樣一件事、一個人、一則新聞,會產生正反兩方的不同評價,甚至是完全背道而馳的看法。有些會仗義直言,有話直說,有些則害怕得別人,一味鄉愿,或者逢人說項。每個人都不會十全十美,今天他說你好,可能是因為他有求於你; 等到哪天他人不再需你的時候,你做的同樣一件事,都極可能被貶為沒有價值,或是遭暗箭射傷的。所以,當別人說你好的時候別太高興,說你不好的時候,也別太難過,總還有另一派的人在挺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