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聽一位教育學者說:「閩南語目前在一般病房,客家語在急救病房,原住民語在加護病房」,真是一語道盡時下的語文狀況。據報載,「九七年第二次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檢定考試,取得證照的原住民學生有六成,筆者也替他們感到高興。
原住民在台灣仍是一個少數族群,相信在未來也必然是少數的族群; 在教育部的學生加分優待辦法中,我看到原住民的中學生,以搶救自己的母語為任務,以發揚自己的文化為重責!
首先,那是一種自信與肯定。原住民或許在資源、教育、社經等各方面的刺激較為不足,但是藉由取得加分資格,無形中就是對自我的肯定。其二,是一種文化與發揚: 每一個族群都有自身的價值與文化; 文化沒有優劣之分; 歐洲的整體價值乍看之下比非洲高,但歐洲的城堡、貴族文化未必比非洲的土著、黑人文化來得優越。保留了語言,就有保留文化的價值,也因為保留了文化,才有機會讓族人得以發揚。北京奧運時,達悟族的頭髮舞登上了開場儀式,這就是文化的驕傲,也是發揚的機會。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傳承與延續: 族群的傳承與延續是族裡的盛事。藉由加分,取得資格的方式,讓原住民學生可以聽、說、讀、寫自己的語言,也讓學校與社會教育中,重新認識原住民課程的重要性; 回到族裡,再傳給自己的村民、後代。有了語言,至少就可以保存歷史,今天我們感嘆印加文化和馬雅文化的消逝,就是因為法乏傳承的機制。
筆者肯定這樣子的考試,讓原住民以自己的語言、文化、家鄉為榮,也藉此喚起漢民族的我們,所有的語文、都是值得尊重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