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歲月--草鞋
提到草鞋,就不得不提台灣草鞋的故鄉—草鞋墩,即今日的南投縣草屯鎮。據說在清朝時期,中部的鹿港與埔里都是兩個最熱鬧的商業市集,因此兩地貨物往來極其頻繁; 而草屯就位於這兩地的中繼點,所以也成了人力、獸馱的休息站。在早期,由於鞋子是一種奢侈品,但長途跋涉需要有保護足部的物品,於是就簡單取稻草、藺草、瓊麻草、草繩等來編織,做成一雙雙的簡易草鞋。
步行到休息站,也就是現今草屯,大部分的草鞋也已損壞差不多,而恰好草屯是整個中部稻米產量最豐美的地方,相對的,稻米收割後的稻草,品質亦佳,故商人紛紛丟棄原有的草鞋,而重新再編一雙新草鞋,遂將舊的一批批丟在當地,大量堆積成墩(隆起地形),所以即成了「草鞋墩」,而至民國九年,才更名為現今的草屯。
草鞋的功用很多,舉凡下田耕作、捕魚、步行等; 由於草鞋防水又耐洗,所以即使在工作時弄髒,仍可洗滌重複使用。更特別的是,草鞋也是古時喪禮,甚至至今有些鄉下地方依舊保持這樣的習俗: 頭戴草箍、頭帛,身披麻苧並戴孝誌,腳上穿的就是草鞋。因為早期人往生後,以土葬處理居多,出殯當天得到墓地去,而墓地一般多在村落近郊的山坡地,雜草叢生,加上晨間霧氣厚重,泥濘濕滑,必須著穿鞋子; 又因稻草是鄉間容易取得的低價材料,故編織草鞋成了喪家的「喪服配件」。
由於草鞋的編製耗時,編一雙需要兩個工作天; 若手藝不佳,可能會使稻草鬆落或被刺傷; 再加上近來膠鞋、運動鞋等各式各樣鞋款出品,導致草鞋的文化也漸漸失傳。 許多文史協會也逐漸推動手工藝、鄉土民俗等活動,如南投稻草文化節,邀民眾製草鞋、編草蓆,或著穿稻草編成的草衣走秀; 又如客家地區舉辦的農業生活體驗,亦有部分教授草帽、草鞋、草籃、斗笠等,著實也為鄉土文物盡一些復興之心力。尤其在工商業發達的今天,看著手工藝展的阿嬤,一邊編織草鞋,一邊感嘆後繼無人,不禁令人鼻酸,擔憂草鞋可能在未來某一天而失傳!
圖00875高齡八十多的阿嬤,編織草鞋已有六十多年了。
圖00884編織草鞋的稻草; 竹籃亦是由稻草與薄長竹片混合製作而成。
圖00873琳瑯滿目的草鞋,與阿嬤比賽編織草鞋的獎狀與展覽證。
圖00973精心編織的草鞋,看得出阿嬤的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