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語學習刺激腦部發展
數年前,開始落實英語與鄉土語教學時,也曾經有一個疑感:「哇!小學生學那麼多種語言和符號,會不會搞混、壓力過大呀!」許多師長也都抱持同樣的態度。
在一次的機緣,我參與了洪蘭教授和中研院王道還教授的講座--「大腦功用與構造」; 兩位教授提及了我們的大腦掌管了多方面領域,如語言、邏輯、藝術、體育、思考、記憶等; 而在語言區,又可以再細分為認識文字、運用文字、表達文字、口說文字…等,他們看似各個獨立的,但是卻可經由神經迴路與胼胝體來達到整合的效果。
會後,我問了教授關於這樣的問題,他們說目前沒有完整的證據可以判斷多種語言間的干擾問題,但他們說:「多學習不同語言可以刺激語言區的活化,增長腦部細胞」; 也就是說,常接觸各類語言的人,可以促進腦部的開展。至於ABC或ㄅㄆㄇ、漢羅拼音間是否會混淆,我參考了一些資料,都顯示「會運用」比「會認字」來得重要; 也就是說,先從一個環境中學會說、學會聽之後,會慢慢刺激該種語言的腦部發育,俟心智年齡到達時,自然而然可以達到「拼、認、讀、寫」的層次,只是要達到這個階段的時間,因人而異,也因教材難易程度有關。
我是一個國小老師,希望家長可以讓孩子在一個「『聽說』的環境」下陶冶,這就是耳濡目染的境教。「聽」也是一個語文學習的入門,接著就能靠模仿而「說」,接著看著書本「讀」,或我手「寫」我口,這就是一段循序漸近的學習方法。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