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新趨勢—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是閱讀教育新趨勢
閱讀是語文教育上的一門顯學,也是各個國家在評比教育水平不可或缺的指標之一,大至國家的閱讀素養,小至個人的閱讀行為,都在在展現出一個社會整體的文化力; 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必能影響社會、影響國家; 當社會群體均擁有良好的閱讀氛圍時,也容易帶動個人的閱讀習性; 因此,閱讀不單單是個人的行動,更是社會群策群力的意識,更是國家的競爭力。
在國際間重要的閱讀能力評量中,都指出台灣的學生,在「閱讀理解」一項評比中,是在水平之下的; 亦即是許多受試的學生,是空有「閱讀」,但未必能「理解」,如此的「空乏閱讀」,將使得學生閱讀無法深化。而在閱讀的種種指標中更發現,台灣的學生,在「分析、整合、詮釋」等方面的成績並不如「記憶、摘取」的; 而真正的「閱讀力」,其實是要引導學生能做到深入的頗析、批判、整合、運用、詮釋、推論、比較等行為層次,而非僅止於表面上的直接記憶與直接提取。
有鑑於此,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的「閱讀理解」研習、研討會、論文發表,對症下藥,期盼教師能接受一連串的閱讀理解培訓,賦予學生理解、思考的能力,以對閱讀的理解力,有更紮實與更全面的學習。

為什麼要做閱讀理解?
那麼,為什麼要做「閱讀理解」呢?在目前坊間的閱讀測驗素材中,筆者發現,大多數的閱讀測驗,均停留在「直接提取」的層次,僅有少數已提昇到「思考」的境地,這對於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訓練,是沒有多大幫助,也無法真正測驗出學生閱讀的「真實力」。舉個例子,有一篇範文為「在西元1900年,某地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數百人無家可歸…」,選擇題的題目即訂為:「請問這場大地震,發生在西元幾年?(A)1900年(B)1910年(C)1920年(D)1930年」如此一來,學生只要看到範文內的1900,即可做答,無需思索。
然而,只要我們稍微更改一下文章與題目,便可考出學生一些判斷思考的能力:「在西元1900元,某地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歷經了十年的時間,才完全恢復市容…」,題目為:「請問這場大地震完全恢復市容是在何時? (A)1900年(B)1910年(C)1920年(D)1930年」。這時學生就必須進一步「推斷」年代了。
類似的文章,不同的問法,便足以測驗出學生是否能真正理解; 當然,還有更多類型的題目與問法可以施測。

閱讀理解的深層意義
閱讀理解的意義,在於讓學生不是只有閱讀到「文字表面」,而是可以變成有畫面、有情節的「內裡」,當能夠進入到「內裡」時,就彷彿讀通了一本小說、看懂一部電影一般,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久久不忘。文字的表面,只是閱讀層次的第一層,但「內裡」卻可以不斷向核心延伸,直達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PIRLS的閱讀題目指標分成四個層次)
筆者亦研究過,有些閱讀測驗的題目與閱讀理解是沒有關係的。範文為「這條蜿蜒的小徑,綿延了好幾公尺…」,題目為「請問『蜿蜒』的注音為下列何者?」、「請問『蜿蜒』兩字部首相同的字詞,比較類似下列哪一組詞語?」此種作答無關理解的題目,實難看出「理解」的內涵。
其實有一些典型的題目是可以看出具有程度又高水準的題目:「請問,從這一段的情境中,可以判斷出作者當時的心情應該為何?」、「請找出文章中具有衝突的地方,以及作者如何去解決?」、「請找出一些句子,來證明這篇文章是…」; 當然,這些問題,並非單純的選擇題所能涵蓋的,因此,有更多閱讀理解的可能性,應該從「開放式問答」中來測驗。

閱讀理解,直指問題核心
在國際閱讀的題型中,絕大多數均為「非選擇題」,而且在回答的內容方面,答案必須要「沾上邊」才會給分; 在評分說明中,會明確指出,有回答到重點就能給幾分,部分回答到,則給幾分,完全沒有回答到,則得0分; 倘若寫了很多卻沒有寫到重點,依舊是0分(沒有墨水分),這便是要測試學生的答題,是否能「精準作答」。而當學生平日缺乏這種素養與訓練時,是無法有信心地回答這些問題。
在國際閱讀素養的範文中,字數通常是上千字,文章篇幅達七、八頁,往往需配合圖表方能作答,而且有些是脫離學童的生活經驗;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學生當然會覺得棘手,所以,「閱讀理解」與「長篇閱讀」,便成了時下閱讀教育的趨勢,也是教師在教學時,刻不容緩的事了。

對於閱讀理解,教師能做什麼?
而以目前第一教師能做的,便是從「國語課文」開始著手。每一課試著找出十個題目(非是非、選擇題,而是問答題); 其中五個題目讓全班進行口語表達即可,另外五題則讓學生書寫於作業本上,當回家作業練習。一開始學生的答案無法達到我們的要求,例如:「為什麼…」就必須指出『因為…』; 「有哪一個句子可以支持作者的觀點」就必須將「那一句」寫出來,而非寫出「那些句」; 「心得」不用寫過多課文內容,而是重視「個人想法」與「讀後觀點」; 「大意」偏重「課文摘要」,不需寫「個人想法」。
教師亦可針對學生的答案,全班一起對照著課本找答案; 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便已再做更進一步的「課文概覽」,無形中就是進行第二次的理解監控,檢視自己的能力與題目答案的關係。
而閱讀理解除了停留在「課文內」,亦應該提昇到「生活應用」,以落實知識帶著走的能力。例如:課文提到「魯班造傘」的過程,教師便可將閱讀的層次延伸到生活中,詢問:「在生活中,是否有和魯班一樣的經驗,試圖將一件物品,不斷改造、再改造呢?有成功嗎?」、「在生活中,如果沒有傘,除了不能遮陽避雨,還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如果沒有雨傘,你想用什麼東西取代?為什麼?」

閱讀理解的重要性應普及於每位師生
綜觀以上的一些示例,不難發現,「閱讀理解」較高層次的問法,大多是以「非選擇題」的方式呈現,這可以跳脫真正的是非選擇,避免學生瞎猜或直接提取答案; 二來可以透過文句的書寫,得知學生語文表達的程度; 在北北基的會考中,已宣布將「閱讀理解」一項做為考科,筆者相信,這是一種正確的作法,也是值得各縣市跟進的作法。
真正的閱讀,是全面性的視野,是統整性的觀照,它不該只是字詞的理解與文句篇章的支離破碎解讀。當學生擁有「閱讀理解」的能力之後,必定能對所有類型的文章做迅速、正確的解讀,無形中,就能建構自己的閱讀行為與閱讀策略。吾人也期盼,在「閱讀理解」被重視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真正開發學生的閱讀潛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