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情懷
自從大學畢業之後,就很少上北部了。台北,對南部人來說,一直都是個很現代化很遙遠的地方。說來奇怪,人家說台灣很小,這幾年來,一日生活圈逐漸形成,但是,要去台北感覺就像前往另一個「國度」一樣。
我嚮往台北,但要說他可愛,似乎不是一個很貼切的形容詞。我喜歡台北,是因為在這個城市當中,充滿著許多新潮、流行,除了這些次文化之外,它還包含一切文化、社經、時代的前衛與進步。有人把台灣分成「台北」與「非台北」,似乎就是從這個原則來區分--台灣已經不是二十多個縣市,而是籠統區分成簡單的「已開發」與「開發中」。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高雄人; 高雄,應該是個相當繁榮的城市,不論文化、藝術、美學等各種軟性建設,或是建築、道路等硬體,都堪稱是上流的; 可是當我一踏進台北城裡,我發現台北在這些方面,至少是十倍於高雄的,至少可以從某些方面,第一眼就看到極成長與極進步。可是我不曾批評高雄,也不會羨慕台北在各方面的優越,只因為是一個家鄉的緣故,是承載著數十年來的感情,就像一個遊子,最後是渴望回家一樣,一種家鄉的味道,就算他在外地已經飛黃騰達、功名成就。
台北的「車潮」,讓人覺得窒息。騎車在一條大道上,像信義路、忠孝路、敦化南北路、新生南北路…等這些充滿震憾性的路名,的確令人心驚膽跳。有一次,我騎在慢車道,瞬間,一輛公車從我左前方飆進,一剎車往後照鏡一看,後面緊跟著一輛公車,我像夾心餅乾一樣,困在其中,進退兩難; 正想向左鑽出時,後方正是千軍萬馬的摩拖車與計程車。稍微剎車,不是被按喇叭就是險些撞上; 在台北,馬路如虎口,處處派得上用場。
另一個驚艷的感覺,是「人潮」,尤其是捷運。上下班時間,我好幾次在捷運站出入,只要車門一開,乘客真的就是一窩蜂從車中衝出來,接著就是一堆匆忙的學生和上班族,踏著急促的步伐,喀喀的鞋底聲響,往樓梯和電梯挪動。在這一團人群中,看不到有優閒自在的人—只剩我還拿著地圖,正在按圖索驥,尋找一個正確的出口。
車和人,給了外地人到台北的第一印象。
台北的文化,讓人舒服多了。第一天造訪了夢寐以求的誠品敦南店。書店不談,光是前面那條大馬路和往來如流水的年輕男女,就足以讓人有非同小可的感覺。我逛了台灣不少書店,從沒有一間會讓我印象深刻,但敦南店整棟規畫與散發出來的書香氣息,讓人流連忘返,也難怪有人會在半夜仍待在裡面「夜讀」。
信義店,位於101旁,不禁讓人對大樓產生敬畏與景仰之情,更展現了書店獨樹一格的魅力。信義店面積更大,整棟不只是書店,更像是精品百貨公司,充滿許多書店衍生出來的周邊商品。有時候我會去思考,一間書店呈現給大眾的是什麼樣的價值?書店為何要和餐廳結合?書店為什麼要裝潢得如此「富麗堂皇」,連找一本書都得找對樓層,找對類別; 越複雜的書店,反而更不容易找到想要的書,但找到之後,將有各多類似的書籍擺在附近讓你選擇。
在台北街頭駛進繞出的人,大概常可以看到畫廊、藝文展、書畫展; 而台北的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不論是大、中、小型、公有、私人的,加起來,也三十個左右。也就是說,只要是平常時間,到任何一個藝文場所,幾乎都有表演可以欣賞,有音樂可以聆聽,難怪每次只要有文化的評比,都非台北拿下桂冠莫屬。
若是提到台北的吃與住,一般人第一個反應就是「貴」。確實,吃的部分大概多個五到十元,份量也稍小,至於住就不得而知了。但聽說天母、信義、中正區一帶的房價,非「好野人」買不起的。有一次,我朋友帶我行經仁愛、建國南路口,要我向右方一棟建築物瞥一眼,他同時暗示我,就算我教了幾年的書,還不見得住得起; 他說,那一間叫「帝寶」—充豪華、幻想的標誌呀!
我還喜歡台北的自行車道; 高雄這幾年來也陸續興闢了將近一百公里的單車道,但卻常出現單車與摩拖車爭道的情形。甚至有些較偏僻的路段,不但沒有路燈,車道也崎嶇不平,讓許多單車客望之卻步。可是這次我從萬華沿著新店溪右岸,一路迤邐到關渡、淡水,我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平坦順暢的,單車不用爭道,甚至完全與摩拖車隔絕,彷彿置身在最自然的世界裡,一邊就是淡水河,還有海鳥從頭頂飛過呢!至少一個繁榮的城市中,仍能找到一絲絲的喘息空間,親臨水岸,也與海洋接連,是何等的幸福!
台北,於我而言是個充滿驚喜的大城,和我熟悉的花東濱海小城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與特色。許多人喜歡離鄉背井到台北尋找生活的動力和工作的夢想,也許是因為它帶給更多人一種穩定與能量吧。在時空的交替下,台北日益繁華,其他城鎮開始出現望塵莫及的現象,不但印證了城鄉差距與雙峰情形,也在這一場台北情懷中,體認到一個城市是如何進步,如何發展與如何被予時代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