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的結構段意教學

   在著重文本閱讀的語文教學時代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已非僅僅停留於表面的字詞句讀,而是可以提昇到文本的句段篇章,乃至閱讀後所引發的深層理解。在閱讀理解的推動下,許多的教學,已帶領師生共同走向提問、思考、再探究的方向,也導引出學生更精闢的思維; 在這樣的開放問答中,我們看到學生不再被標準答案牽動,教師也不再為考試而教學,而是可以真正激發出教師的教學力與學生的思考力。

 

引導學生段落的概念

   在理解完一篇文本之後,我會嘗試讓學生將文章區分成幾個段落,並將這些段落,以他們自己的語言,區分成文章段落的不同組成元素(如背景、事例、啟示、影響…)。舉例來說,在康軒版第五冊第三課<長大這件事>中,我會請學生先找出本課有幾個段落,稱之為「自然段」,接著再把內容類似、概念相同的合併,再組織成「意義段」。這一課,學生會說:「自然段有五段,因為開頭每空兩格就是一個段落,所以全篇文章共有五個段落」,至於意義段的部分,學生會說:「意義段有三段,因為第二、三、四段都在描述自己的親身經驗,可以歸類為同一段…」。因此,當學生能夠初步回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代表他們有段落整併的概念,也能間接建構出他們對於「結構」的概念。

 

分段大意過度結構教學

   因此,再從「段落」逐步導引,我們可以問孩子,你覺得第一段的大意是什麼?學生也許會回答:「因為我長大了,所以上課的時間和內容都變得不一樣了」; 接著,老師再依循同樣的方式,請學生口述二到五段的段落大意。在表達大意的時候,必須讓學生試著將焦點放在「該段」而不受前後文的影響,也不能受本身生活經驗的影響; 因為大意的內涵,便是「作者寫此文的重點」而非「讀者的心得發表」。俟學生都能讀懂本文、說出段落大意後,老師便可再繼續往「結構」面向來發展。

 

學生對結構教學的初體驗

   在本課中,老師可以自製五張牌子,分別寫出「證據一」、「證據二」、「證據三」、「事件背景」、「結尾」,讓學生針對這些牌子,與課文的段落做配對。在筆者的教學中,一開始有學生不知道何謂「事件背景」,以為是「有很多圖案可以當課文襯景」的,所以便將事件背景擺放在第五段(本段配合的插圖比重最大),我便引導學生:「事件背景是指,為什麼作者會想寫這一篇文章?從哪一個段落當起頭,可以慢慢往下延伸發展的; 或是說,有哪個段落有告訴我們人物、時間、地點…等,讓我們可馬上聯想出當時的畫面」; 緊接著,學生的討論越來越踴躍了,學生可慢慢答出第一段是「事件背景」,二~五段依序是「證據二…結尾」。

結構教學

在這一課中,「結構」的教學是容易進行的,因為段落分明,主旨明確,段落意義單純; 然而,若以翰林版第五冊第十二課<客家擂茶>一文中共有七段,有些段落有七行,有些段落只有一、二行,也出現許多對話式的情節; 或是高年級幾乎每一課都是六段以上,甚至十段以上,行數不定,字數不一,句數排版方式又不易讓學生馬上掌握,導致不易讓學生做結構學習。因此,教師有必要在三年級開始,就給孩子段落、結構的概念,如背景、經過一二三、事件一二、結果、影響、啟示、心得、結尾、說明、開頭、舉例一二、分類一二等,讓學生能多加練習。結構名詞未必有制式的標準答案,有時是「心得」,有時是「影響」,有時是「心得兼影響」,有時會簡化為「結尾」; 而這些判準,也須依作者的段落大意來分析,也要根據學童的學習經驗來教學。

 

心智圖結構教學

     在教師教完段落、結構時,可以請學生做統整。筆者在班級的作法,是讓學生採取「心智圖」的方式來完成。首先,先在最中間的圓,寫上課文名稱,連結著圓分枝出「事件背景」、「證據一、」、「證據二」、「證據三」、「結尾」,再將「事件背景」繼續延伸,請學生寫出段落的大意,並依序完成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此舉的目的,是讓學生的學習能從零散的學習趨向統整歸納的方式,並且讓學生能反覆閱讀該文句,以寫出最適當的大意。中年級的學生,對於圖像式學習較感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心智圖之後,再酌予繪上簡易插圖,相信必能讓學習充滿樂趣。

 

從結構教學過度到寫作教學

   當教師與學生都完成了此一部分的課程時,表示我們對於本課的文本已閱讀不下三次了,教師可以再從結構段意延伸到寫作(仿作)的練習。例如,本課是描述「長大這件事」,學生可以仿作「讀書這件事」、「旅行這件事」、「吃飯這件事」,從同樣的結構出發,引導學生仿作,先完成「事件背景--升上三年級,發現自己的食量變大,也越來越愛吃點心了」、「證據一學校營養午餐我總會再去盛第二碗」、「證據二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會催促媽媽趕緊做飯」、「證據三早餐時間就會期待午餐、晚餐」、「結尾我吃得越多,越有力氣,要更能幫忙做家事」; 以這種方式教導學生寫作文,相信也是容易進行且能收得事半功倍之效。

 

結語--結構段意是語文的骨肉

     結構段意教學,是建立學生對篇章的概念; 結構就像人的骨架,段意就像骨架外的肉,有骨有肉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才是一場完整的教學。當師生都嫻熟結構段意的概念時,便容易掌握文本前後段的上下關係、找出證據、說出事件原由結果,並持續進入閱讀理解的層次。有效的語文教學不是單方面的閱讀輸入而已,而是可以再持續做說話與寫作的產出,因此,從段意結構著手,搭配大意講述、段落整合、仿作練習,將能達到讀寫合一的語文學習指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