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的啟示
前幾天,鄰居一個孩子跑來問我:什麼是「水的聯想」,他說這是他們老師出給他們的寒假作業; 我告訴他「聯想」就是對於一個東西,你會想到和他有關係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聯想。我很欣賞這個老師所出的作業,因為他出的不是死板的「命題作文」,也不是叫學生畫「水的圖畫」,而是用箭頭的方式,一個一個想出來,比方說:水--下雨--雨傘--拐杖…,一直持續時下去,也可以用畫圖的方式來輔助。
「聯想」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有趣,也很有創造力的活動; 對大人們來說,聯想除了停留在意象之外,更要提昇到「啟示」的層次。「啟示」指的是對於一個東西,我們會得到什麼啟發、思維,它應該是可以提昇到道德層次與生命價值的。
如果有一只LV的背包,我們想到的是「皮夾」,那就是停留在物質的階段,那就是「聯想」的階段,但是如果我們想到的是「名牌」、「環保」、「虛榮」、「價值觀」等形而上的意義與生命的經驗,就是一種「啟示」; 又或,瑪丹娜,如果我們想到的是一個知名歌手,那只是停留在一個「表徵」,而不是「啟示」的境界,但是如果可以從「文化道德」、「藝術薪傳」、「社會型態」的角度去思考的話,那就是「啟示」的層次了。簡單來說,聯想是「第一層意義」,啟示則是「第二層意義」,至於第三層與第四層…,則是哲學的範疇了。
水—水的啟示,不應該只是一滴小水滴、河流、溪水、下雨、海洋,舉凡一切和「水」相關的有形物質。
水的力量
李白在將進酒一詩當中,寫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 君不見高堂明月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就是水強而有力的力量; 三國演義卷頭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也是水所帶來的澎湃與震憾人心的力量; 但是,水帶給我們的啟示,都是如此的「孔無有力」嗎?其實不然。紅樓夢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指的就是對事物的不貪不求,知足而止; 而在教育上,我們形容「今天的教育,讓我諦聽到一滴小水滴的聲音,我們就能在小水滴當中,發現自己的大海洋」,這番話的啟示,指的就是我們身為師長的,要盡可能地去挖掘孩子的才能,讓他們在這方面有所成就。
水的永恒
「滴水穿石」指的是不停滴下的水,可以穿過石頭的,勉勵每個人做事應該有恒心,如同「鐵杵磨成鏽花針」的境界; 又如孔子站在河流旁邊,看著水流過的速度,不禁寫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指的就是時間就像水一樣,流過之後,就不再回來; 告訴我們學習應該要把握時間,絕不懈怠。
水的處方就圓
「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指的是君子就像水一樣,到哪裡都能隨遇而安,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理。這就是水的特性,我們每個人,也都要像水一樣,常存「適應性」,越能適應環境的人,就越有出席。
水的相對論
如果有一湖寧靜的水,我們稱之為「風平浪靜」,反之,則為「驚濤駭浪」; 如果有一件事情,發展得曖昧不明,我們稱之為「石沉大海」; 反之則稱為「水落石出」; 在教育上給我們的啟示,即是任何一個教育的問題,或是教育的政策,原本一定會有反對與支持的聲音,但是,我們總是將這兩種「聲浪」,拿在教育的天平上,互相的比較,互相的討論,互相的衡量; 其實,不論是哪一面的意見,都應該在一個光明、善良的社會風氣和教育體制下發揚,並且做為下一階段改革的準則與依據。這就是教育的相對論。
水的包容
今天有一些人,聽不進別人的話; 或是諤諤之言,完全容不下別人的意見; 甚至爾虞我詐,把社會搞得烏煙瘴氣…,其實這就是缺乏「包容」的力量;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只有能夠敞開心胸,願意接納他人的人,才能夠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胸襟。
在教育的實驗上,我們也得知,凡事學會多包容、多原諒的孩子,在未來人生的發展上,可以在社交、人際、學習、溝通上,有比較好的發展,而且可以讓孩子長期處於樂觀、開朗、向上向善的情緒; 這種包容的心態,就是水帶給我們的啟示。
水滴與海浪
當今天一個有能力的人,他成熟到足以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可以用自我意識去批判社會、省思社會的時候; 這個人,必需要有一把理性的尺,禁得起別人的看待、理解、考驗; 這把理性的尺,就是道德、思考與判斷能力; 因為有了這些能力,讓他們在面對大眾的時候,可以聆聽如小水滴般市民的聲音,也可以面對如排山倒海般的大事; 也只有能夠大水與小水都應付自如的人,在做起來事來,才能夠得心應手、神采飛揚、豪情萬丈、無後顧之憂。
水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無比的豐富; 在生活的哲學上,又是如此的多元; 很難想像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二滴水,竟然可以做為人生處世的方針,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能夠不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